外科食管切除是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其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40%,死亡率约为4%,因此很多研究者一直在探寻其他治疗模式。PTD用于食管癌临床治疗的首次报道见于年,随后出现了诸多相关的研究报道,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化疗后局部复发的食管癌患者行PTD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值得肯定。并且,PTD可成功地用于食管次全切除术后发生原位癌的补救性治疗。另外,PTD推荐作为早期食管癌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尤其是伴随严重合并症的患者。两项PTD治疗表浅食管癌的长期随访研究结果显示,PTD可作为潜在的根治手段用于严格筛选的食管鳞癌患者。有研究显示,食管癌PTD根治性治疗的5年生存率和完全缓解率超过60%,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性可达85%。除了PTD,内镜下的微创治疗技术还包括内镜下切除、射频消融等,并且有研究显示内镜下其他治疗模式优于PTD治疗。不过,与其他的内镜下微创技术相比,PTD治疗也有自身的优越性和可变性。PTD的疗效会因光敏剂、光源及波长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同等剂量的不同光敏剂可造成组织坏死程度的不同,不同的光源和波长对组织的渗透能力也不一样;最佳的光照剂量可通过对组织穿透力的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光敏剂是PTD治疗中关键的组成部分,光卟啉是历史最悠久且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光敏剂,尽管国产光敏剂血卟啉及其衍生物依然摆脱不了光过敏、食管狭窄及病灶复发的风险,但因其价格相对低廉且获取途径较易的优点,我们最终还是选择了静脉输注给药的血卟啉注射液。
与传统的外科手术和放化疗相比,PTD治疗具有很多优越性,其最大的优势是对靶组织的高度选择性、全身系统的*性反应小。根据组织血供情况,照射光的穿透能力从数毫米至1cm不等,对表浅病灶的治疗最为有效,正因如此,有学者推荐PTD作为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及原位癌的理想方案。另外,因其低*性反应,PTD也可用于严重合并症的患者。当然,对不愿接受外科手术或身体状况不佳的食管癌患者,PTD治疗也是种不错的选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