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关穴,腕横纹上两寸处,心包经穴位,八脉交会穴之一。口诀:心胸内关谋。即胸部闷痛,及心脏问题,多按摩此穴。
在临床中常用此穴调理胸闷,心慌及心窝部的不适。但更多的时侯用此穴调理吵架或生气过后的气机不畅。这时多为双手大拇指叠压按个1分钟左右,有时让人深呼吸,可以起到很好的调理气机的作用。有好几次,经络敏感的,长按此穴,胸中如花儿一样次递开放,亦如打开一扇门…只能用舒服惨了来形容。所以这么多年来,对此穴应用的很多。
以前看到内关穴的歌诀,可以治疗许多病,我有些怀疑古人,觉得夸张了。但是看过许多医案后,方知古人总结的是真的。穴位的玄机,后人用功夫琢磨得少,故思路不开,疗效不广。
如有的医案中,凭内关口诀中:“中满心胸多痞胀…妇女胁疼并心痛,”而看到胸胁胃脘部位的胀、闷、烦、痛等,均先取内关穴进行治疗,几乎一针见效。心窝部像落下一块东西,当下就舒坦了。
医案“癫狂针下即止”中写道:“刘某,女,40岁,心中十分烦恼,总想大哭大闹,把一切都毁坏掉,一死了知,后针内关,强力旋转提插后,患者长出了一口气,说内心特别痛快,三次而愈。”
噎膈滴水不进,针后便可饮食。(噎膈,即现在的食道癌以饮食下咽不畅为主要的症状,到一定程度甚至滴水难进。)临床中,笔者发现内关穴似有扩张食管的奇特功效,可以作为食道癌的一种辅助疗法。
有一患者程某,男,48岁,患食管下段癌。针治时,令患者仰卧,针双内关透间使,中刺激,留针30分钟,十分钟捻针一次。另用艾条灸天突到中脘那一段。半小时,上下移动灸。针完当天下午可以喝下水及稀粥。后来自己艾灸,按摩内关,一直活着。
这些医者精研穴位隐藏着的功效,而深入挖掘,取得很好的针灸效果。而八大总穴还有许多有待发现的治疗价值。我将八脉交汇穴歌放于后。以待有心人深入研究。借此文以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针法深入研修。而利益周围之缘人。
八脉交会穴位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缝,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1.公孙(冲脉,脾);内关(阴维,心包)
公孙,脾络,足太阴脾经总领三阴之脉,冲脉是奇经八脉中主要的经脉之一。脾主后天营卫之气,冲脉与足少阴、足阳明相联系,与任、督脉为一源三岐。肾为后天之根本,任督总领阴阳,故有冲脉为十二经之海的说法。先后二天之气相连,冲脉与脾相通。内关,心包的络穴,手厥阴心包统领全身血脉,奇经八脉之阴维,维诸阴经,起于诸阴之交,交三阴而行与任脉同归。血脉之有形之体属阴,故阴维脉与心包络相通。公孙、内关四个穴位,能通达脾、冲脉、心包、阴维四经,故能主治四经所过胃、心、胸之间的疾病。
2.临泣(带脉,胆);外关(阳维,三焦)
临泣,胆络,足少阳胆与带脉相通。少阳主枢,能上下左右枢转。带脉起于少阳,围腰如束带,带脉能约束诸经,使经气通畅,有调节作用。外关,三焦经的络穴,手少阳三焦经是水谷气血之道路,又是上下表里阳经之枢纽,阳维维系诸阳之脉,手少阳三焦经与阳维脉相通。临泣、外关四个穴,能通达带脉、胆经、阳维、三焦,故能主治四经所过处发生的疾病。
3.后溪(督脉,小肠);申脉(阳跷,膀胱)
后溪,小肠属太阳经,故阳最多。督脉统率阳气,统摄真气,二经相通。申脉,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为州都之官,津液藏也,气化则能出矣。阳跷是阳经跷健之脉,此二经相通。后溪、申脉四个穴位通达督脉、小肠、阳跷,膀胱四经,故主治四经所过处发生的疾病。
4.列缺(任脉,肺);照海(阴跷,肾)
列缺,肺络,手太阴肺,统乎诸气三阴之统率。任脉为阴经之海,二脉相通。照海,属肾经,足少阴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之所,主纳而藏精。阴跷为诸阴经跷健之脉,二经相通。列缺、照海四个穴位,通达任脉、肺、阴跷、肾四经,故主治四经所过处发生的疾病。以上四组穴位联系到所有奇经八脉和正经的脾、心包、胆、三焦、小肠、膀胱、肺、肾,虽未直接涉及心、胃、大肠、肝四经,但都与四经有间接联系。如心包代表心受邪,冲脉洒于阳明,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阳经都与督脉、阳维等相联系,所以八脉交会相配,是针法之规矩。
主治
1.冲脉公孙主治
九种心疼病不宁,结胸翻胃食难停,
酒食积聚肠鸣见,水食气疾膈脐疼,
腹痛胁胀胸膈满,疟疾肠风大便红,
胎衣不下血迷心,急刺公孙穴自灵。
(1)九种心疼(与脾有关):心疼即胃脘痛,分饮痛、食痛、冷痛、悸痛、热痛、虫痛、注痛(山岚瘴气而致)、去来痛(时痛时止)、风痛,又说气、血、冷、火、痰、食、虫、悸、疰九种。
(2)结胸(与心、胸有关):胸满硬痛俱备是也,分大、小结胸。大结胸,从心下至少腹硬而痛,小结胸仅在心下。此处指小结胸。
(3)翻胃、伤酒、伤食、积滞、胃肠雷鸣(都与脾胃有关):翻胃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入即吐,食难停胃。伤酒者,饮酒过多,为酒所伤。伤食者,饮食不节而伤。积滞者,肠胃受伤,食滞不化。胃肠雷鸣,漉漉转物之声。
(4)水食、气积:膈间脐腹疼痛,两胁作胀,胸膈满闷(以上与胃、心,冲脉有关),皆因水、食、气而引起。
(5)疟疾:时令病,夏冬时间多,主症为寒热往来。
(6)肠风:大便下血,大肠风邪。
(7)妇人胞衣不下:瘀血上攻迷心(与冲脉有关):妇科疾病
2.阳维内关主治
中满心胸多痞胀,肠鸣泄泻及脱肛,
食难下膈伤于酒,积块坚硬横胁旁,
妇女胁痛并心痛,里急腹痛势难当,
伤寒不解结胸病,疟疾内关可独当。
(1)中满、心胸痞胀(于心包有关):谓腹满心胸痞胀,不通畅也。
(2)肠鸣泄泻及脱肛(与小肠有关):指暴泻脱肛。
(3)食难下膈伤于酒(与三焦有关):指呕吐,食不能下,或因酒伤。
(4)积块坚硬,横冲于胁:肠内外血结。
(5)妇女心胁疼痛:血络郁结,水、气、血、痰、寒皆能致之。
(6)里急胀痛:腹胀痛欲大便。
(7)伤寒结胸硬痛:误下或早下伤阴所致。
(8)疟疾、里实:阴不调,属里,属阴之病。
3.带脉临泣主治
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
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痛合头眩,
齿痛耳聋咽肿证,游风瘙痒筋牵缠,腿疼胁胀肋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
(1)中风手足举动难:指脏腑中风,如手足不遂、疼痛、麻木、拘挛等,非指外感之中风。
(2)头风眩晕及肿痛连腮、项、目、牙齿、两耳、咽喉皆赤肿、游风瘙痒:皆属少阳经风热。
(3)筋脉牵引腰、胁、四肢及肋疼痛:带脉为病。
4.阳维外关主治
肢节肿痛与膝冷,四肢不遂合头风,背胯内外筋骨痛,头项眉棱病不宁,手足热麻夜盗汗,破伤足肿目睛红,
伤寒自汗烘烘热,惟有外关针最灵。
(1)四肢骨节肿痛,两膝痹冷,四肢不遂:皆弊痛。
(2)偏正头痛、脊背、腰胯、筋骨、头项、眉棱疼痛、伤寒阳明自汗、蒸热烘烘:这是邪在太阳和传经阳明。
(3)手足发热麻木,脚跟肿痛,夜间盗汗:阴虚之症。
5.督脉后溪主治
手足拘挛战掉眩,中风不语并癫痫,
头痛眼肿涟涟泪,背腰腿膝痛绵绵,项痛伤寒病不解,牙齿腮肿喉病难,
手足麻木破伤风,盗汗后溪穴先砭。
(1)手足拘挛:屈伸困难。战掉:手足颤揺不能握。眩:眼前发黑,常伴头晕,谓眩晕。
(2)中风不语:中风猝然昏仆,不能言语,不省人事。
(3)头痛:暴发火眼,热泪常流。
(4)行弊:背腰腿膝疼痛,周身疼痛。
(5)项强,伤寒感冒,汗不出:膀胱经受寒邪。
(6)上下牙龈,腮、喉咙肿痛:胃火上炎。
(7)盗汗:睡眠出汗。
6.阳跷申脉主治
腰背脊强足踝风,恶风自汗或头痛,
手足麻挛臂间冷,雷头赤目眉棱痛,
吹乳耳聋鼻血,癫痫肢节苦烦疼,
遍身肿满汗淋漓,申脉先针有奇功。
(1)腰背脊强:疼痛不能俯仰。
(2)足踝风:足内踝红肿名绕踝风,外踝为穿漏风。
(3)恶风、自汗、头痛、暴发火眼、眉棱骨痛、耳聋、鼻衄:风热内侵。
(4)手足麻木、拘挛、癫痫、抽搐、肢节烦痛:阴虚阳亢化风。
(5)遍身肿满,头汗淋漓:湿热内蒸。
(6)吹乳:乳房红肿。因小儿吃奶口吹而致。
7.任脉列缺主治
痔疮肛肿泄痢缠,吐红溺血嗽咳痰,
牙疼喉肿小便涩,心胸腹痛噎咽难,
产后发强不能语,腰痛血疾脐腹寒,
死胎不下上攻膈,列缺一刺病乃痊。
(1)痔疮、肛肿、泄痢赤白、溺血、小便涩:下焦湿热。
(2)吐红、咳嗽、吐痰、牙痛、喉肿、噎咽困难不利:肺胃有热。
(3)心胸腹痛、腰痛,脐腹痛:任督二脉受病。
(4)产后恶露不尽:败血上攻,舌强不语,死胎不下。
8.阴跷照海主治
喉弊淋涩与胸肿,膀胱气痛并肠鸣,
食*酒积脐腹痛,呕泻胃翻及乳痛,
便燥难产血昏迷,积块肠风下便红,
膈中不快梅核气,格主照海针有灵。
(1)咽闭不通,胸中肿痛:上焦火盛。
(2)膀胱气痛,小便淋涩:下焦热结。
(3)食积、酒积、发热:湿热伤脾。
(4)脐腹痛、吐泻、翻胃、吐食、乳痈、大便燥结:肠胃不和。
(5)妇人难产、瘀血块痛、昏迷、肠风下血:下焦瘀血。
(6)梅核气:咽喉不利似有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如果是有针灸基础,此文会给你开启一扇门,如果是没有基础,以按摩穴位也可以养生防病。
郑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