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冷,还常常下雨,是不是只好宅在家?现在,空调、无线网、热被窝、火锅……似乎已成为人们冬日理想宅居生活的“四大标配”。
在冬日,如何“宅”得健康?长沙晚报特别推出“冬季宅居健康生活指南”系列报道,为市民健康过冬支招。
◆
饮食篇
小雪节气后进入冬季气候,宅在家里吃火锅成为冬季宅居生活一大快事。
火锅口味繁多,麻辣的、海鲜的、清汤的……现煮现吃,菜肴不会变冷,一顿火锅下肚,全身暖洋洋的。吃火锅如何做到健康不上火?吃热性食物要注意哪些健康事项?昨日,记者采访了湖南中医院(医院)消化内科(脾胃病科)主任医师张洪勤。
冬季吃火锅既能抗寒,营养吸收较好,也有利于家人、朋友之间增进交流。“吃火锅时为了避免上火,应尽量选择清淡的锅底,偏凉性的食物。”张洪勤表示,吃的过程中,最合适的饮料搭档是凉茶、金银花茶、菊花茶、蒲公英茶和决明子茶等,能预防上火、便秘。
下菜的顺序,应先涮煮肉类再涮煮蔬菜类,保证肉类充分煮熟;而进食步骤则应先吃蔬菜后吃肉,这样能造成饱腹感,避免摄入过多热性食物。涮煮食物时,要掌握好火候,煮久了会失去鲜味,破坏营养成分;若煮的时间不够,又易引起消化不良。
口味不要吃得太重。太麻太辣的食物,不仅会刺激口腔、食管与胃肠道的黏膜,引发充血和水肿,还易诱发一些疾病。凡是口腔炎、慢性咽炎、消化性溃疡并慢性胰腺炎、胆囊炎等患者及上腹部做过手术的人,不宜吃麻辣火锅。有胃癌家族史的人,也要尽量少吃火锅。很多人“无辣不欢”,而辣一般都搭配了重油,口味相当重的麻辣火锅,易刺激食道和肠胃,胃不好的人不宜吃辣,重油重辣重口味特别易上火,还会导致便秘。
“火锅久吃将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而发生腹痛、腹泻。”张洪勤表示,严重的可导致慢性胃肠炎、胰腺炎等疾病。此外,久煮的食物中致癌物质亚硝酸盐也会增加,会增加食道癌、胃癌等的患病概率。
“吃火锅时,有的人往往追求嫩滑可口,肉类刚熟或还有点生就吃,这样不健康,肉类一定要涮熟。”张洪勤认为,涮煮肉类时,应涮煮至全熟才可以吃,以防肉类中有寄生虫未被杀死。
一般来说,人的口腔、食道和胃黏膜一般只能耐受50℃至60℃的温度,太烫的食物会损伤黏膜,导致急性食道炎和急性胃炎。所以,从火锅中取出滚烫的涮食时,最好先放在小碟里晾凉后再吃。有口疮、口腔黏膜炎症、胃部不适的人,更不宜吃过烫的食物。
许多人在食用火锅时,喜欢搭配冷饮或酒,其实不健康。冷饮加热食,容易使胃肠道受损。患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者,若将热汤和酒类相配,虽然这些饮品容易让身体暖和,但人一旦进入冷空气环境后,血管易急速收缩,导致疾病复发。此外,边吃火锅边喝啤酒不可取,严重时会导致痛风。
别把蔬菜留到最后吃。蔬菜纤维高,先吃能增加饱腹感,可减少之后摄入的肉类量。另外,汤底煲到尾声,脂肪“浓缩”,味咸油多,蔬菜的表面积大,比肉类更易吸油,最后进食,无异于直接将油分吃进肚子。
“吃完后不要喝火锅汤。”张洪勤说,火锅汤虽味道浓又鲜美,但火锅多数是以肉类、菜蔬、菇类及海鲜为主,这些食物材料一齐煮熟后的汤,里面含有大量的嘌呤、草酸等,嘌呤会在人体内转化为尿酸,过多的尿酸在人体的血液、关节和软组织中沉积,同样易引起痛风。因此,吃火锅时应多饮水,以利尿酸的排出。
火锅器具要清洁干净。普通的铜火锅在停用后,易生一层薄薄的绿色铜锈,这是铜与残留水或湿气、锅上沾留的调料醋酸、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的碱式碳酸铜或醋酸铜,这些均有*。因此,火锅器具的清洗工作要做好,所选菜料必须新鲜、干净、卫生。
“吃火锅时,空气一定要保持流通。”张洪勤说,吃火锅时要打开窗户,让空气流通。倘若空气不流通,室内缺氧,燃料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容易使人中*,并且往往不易发觉。
尤其应注意的是,许多人吃火锅时,习惯性用自己的筷子去夹生肉片或蔬菜,熟的时候再用同一双筷子取食,这是很不卫生的。这样做,一则容易将病菌吃入体内,尤其幽门螺旋杆菌大多经口传播,同样,又容易导致一桌人交叉感染。因此,吃火锅涮菜时,要准备专用的筷子或工具。
◆
居室篇
下班后,在门窗紧闭的家里开足暖气,钻进温暖的被窝,边吃零食边追剧,这是很多市民理想的冬季宅居生活。这样的“小日子”看似惬意却藏着健康隐患。
冬日的家居生活应该重点
唐女士家三代同堂,老人和孩子体质都比较弱,一到冬天就容易感冒。唐女士询问,老人孩子冬天尽可能少出门,家里少开窗是不是能减少生病的机会?“开窗通风对健康十分重要!”李文龙表示,长时间紧闭门窗会导致室内空气不流通、氧气不足,细菌更容易滋生,不管是孩子还是老人,长时间呆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降低免疫力。
李文龙提醒,冬季虽冷,每天开窗换气不应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在无风或微风条件下,房间开窗15~20分钟,可使致病微生物减少大半。
同时,开窗通风的时机有讲究。据研究测试,城市的空气污染高峰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和傍晚,此时应尽量少开窗。空气相对清洁的时段是10时和15时前后,建议在此时段多开窗。如果住处临街,应尽可能选择车少的时间开窗。冬季开窗前,老人要穿好外套保暖,或暂时到其他房间休息。
立冬后,24岁的刘小姐心想寒冷干燥的天气,让很多生物都进入了休眠期,不必担心尘螨的侵袭,便放松了警惕。每天早早坐进被窝里,边吃零食边看书、追剧。最近,她的过敏性鼻炎又犯了,医生表示,这主要是尘螨引起的。
“尘螨喜欢温暖潮湿、有棉麻织物和有灰土的环境,冬天寒冷干燥,的确可以抑制尘螨的滋生,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高枕无忧。”李文龙表示,温度20℃~25℃、相对湿度65%~80%最适宜螨虫的发育、繁殖。冬季虽然室外寒冷干燥,但如今办公室和家居普遍采用暖气、空调、加湿器等,同样会营造出适合尘螨滋生的温暖潮湿环境。冬季人体皮肤相对干燥,脱落的皮屑为螨虫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食物,有的市民爱坐在床上吃零食,掉落的碎屑更是螨虫的美味。
李文龙介绍,家庭防治尘螨危害,要经常开窗通风、透光,特别是使用空调、暖气时更要注意通风、换气。尘螨的食物源主要是人的皮屑等粉末状物质,勤洗澡、勤换衣,天气干燥时涂抹护肤品减少皮屑脱落、勤换被套床单、不在床上吃零食,能有效减少尘螨的食物源。每个月用60℃左右热水烫洗被套、床单,阳光好的时候勤晒被褥,晾晒后震荡拍打被褥,是对尘螨及其衍生物最经济实惠的处理方法。此外,应尽量简化卧室的布置以方便除尘,室内尽量不要铺地毯,孩子的床上少放毛绒玩具等容易堆积灰尘的物品。
立冬后,3岁的庆庆(化名)有点感冒,后来感冒好了,却一直干咳。李文龙在门诊时观察到,庆庆母子俩的皮肤和嘴唇都特别干燥,详细询问得知,母亲韩女士生怕孩子再着凉,大多数时候家里都门窗紧闭,开着暖空调,但空调机从安装起就没有清洗过。
李文龙表示,空调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过滤网、散热片等部位会积累很多灰尘、毛屑等,滋生细菌,在每次使用时,这些灰尘、细菌又随着热风吹到室内空气中。因此,在空调“上岗”前,建议彻底清洗一次。
在空调房里,每天至少要开窗通风两三次,及时进行新鲜空气的交换,才能降低室内病菌滋生的机会,也可避免人体长期处于封闭环境下大脑供氧量不足。
冬季开着热空调、暖气片,会让室内空气变得更干燥,此时可配合使用加湿器,也可在房间里养些绿色植物,清新空气的同时,能使室内感觉湿润温和。在温暖的空调房里,一个人每天需饮用1.5~2升水。除喝水外,适当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和汤粥,补水效果也不错。为了预防冬季“空调病”,还可以多吃一些滋润的食品,如芝麻、萝卜、番茄、豆腐、银耳等,不吃或少吃辛辣食品。
◆
起居篇
周末熬夜看剧、打游戏到凌晨,反正第二天可以一觉睡到大中午,但第二天起床,你却感觉头昏脑胀,精神不振。睡眠真的像你想的这么简单可以补回来吗?
“偶尔一两次熬夜可以通过适当补眠来恢复,但是长期熬夜对身体造成的伤害不可逆,补眠是补不回来的。”湖南中医院门诊办主任、国家一级健康管理师倪秋华教授说。中医把一天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每两小时一个时辰,23时到凌晨1时为子时,子时是阴阳交接的时候,这时人体需要处在很安静的状态下,所以23时入睡是最好的。对于不得不熬夜的上班族,倪秋华建议最晚不要超过凌晨1时,因为1时之后人体的肝经开始运行。而从西医的角度来说,23时之后仍然处于兴奋状态会使人体产生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从而引起人的血压上升,导致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倪秋华表示,适当的睡眠对恢复体力、增强抗病力和提高免疫力有重要作用,但睡眠过多不但不能消除疲劳,还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带来一些慢性疾病。例如白天补觉不要太长,一般来说,人体在1.5小时左右会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一旦进入深度睡眠身体就很难从睡眠状态中恢复,此时起床会感觉昏昏沉沉、头脑发胀。过度睡眠还会打乱生活节奏,进而影响人体的肠胃功能。例如,早上7时至9时是胃经运行的时候,人体的胃和胆囊会分泌胃酸和胆汁,这个时候如果不吃早餐,胃酸和胆汁就会自我消化,长期会导致胃炎和胆囊炎。所以补眠并不是越多越好,要讲究一定的小技巧,首先,时间不可过长,其次,不能影响正常的饮食。
成年人的睡眠时间一般是一天7至8个小时,长期低于这个标准就会损害健康,如果出现记忆力减退、头晕、抵抗力下降等严重睡眠不足的表现,就说明需要好好补个觉了。对于经常熬夜的“晚班一族”,除了周末适当补觉,倪秋华建议可以通过不间断的补眠来达到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比如上晚班之前提前休息一下,有空的时候打个盹,专门定期安排调休补充睡眠,晚班结束之后及时调整作息等。
同时,倪秋华还提醒,睡前不要喝咖啡、浓茶、饮料等刺激性饮料以及进行剧烈运动,注意保持安静的入睡环境,睡前深呼吸几次,这些可以帮助快速入睡,提高睡眠质量。
熬夜倒班曾经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定义为2A级致癌因素,原因就在于熬夜会导致人体生物钟紊乱。“人体的不同器官都有各自的工作节奏,人体的体温、脉搏、血压、氧耗量以及激素分泌水平均存在昼夜节律变化,这就是人体的生物钟。长期熬夜是导致人体生物钟紊乱的重要原因。”倪秋华说。正确的生物钟遵循自然规律,可以保证身体各大系统运行良好,增强人体抵抗力。相反,违背五脏六腑的工作节奏,生物钟长期紊乱会导致精神涣散,抵抗力和记忆力下降,长期下去,身体会处于亚健康状态,引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
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生物钟?倪秋华表示,生物钟是可以调节的,一个长期熬夜到凌晨的人可以通过坚持一段时间23时睡觉,将他的睡眠生物钟调整到正确时间。中医讲究时辰养生,不同的时间内经络有不同的运行规则,例如23时至凌晨1时为胆经活跃时间,胆气生发,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这时候就应该处于睡眠状态,1时至3时肝经当令,是养肝护肝的好时候,同时肝脏还在此时为身体排*。按照经络运行时辰作息可以保证生物钟规律井然有序,也有助于对紊乱的生物钟进行调整。对于经常白夜班交替的人来说,倪秋华建议上完夜班之后,最好调休几天,利用这段时间将自己的生物钟调节正常之后再接着上白班,这样有利于防止生物钟紊乱。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阳气随着四季变化,作息规律也应随着四季变化而调整。倪秋华介绍,秋天“阳气”开始由上升转入下降,到了冬天要收藏起来好好“养藏”,所以冬季生活起居应早睡晚起。这里的晚起是指避寒就温,敛阳护阴,但也不要太晚而影响正常早餐时间。在饮食上,可适当多吃鸭肉、羊肉、冬瓜等温补、清补类食物,少吃辛辣食物和发物,适当进行慢跑、快走、瑜伽等温和的运动,避免大汗淋漓的运动。
倪秋华还建议冬季要特别注意和预防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防寒气入侵,避免感冒。
◆
心理篇
“吃饭有外卖,交流有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宅居逐渐演变成一种潮流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因此患上了抑郁、自闭等心理疾病。医院的有关数据显示,由于长期宅居而引发心理疾病的人数占心理门诊就诊人数的10%,所患疾病多为抑郁症、自闭症等。
17岁的小花(化名)是一名留守的农村孩子,从她记事起,父母为了生活就不得不外出打工,留下她和爷爷奶奶一块儿生活。小花从小性格比较内向,不爱与人交流,也不喜欢与其他小伙伴玩耍。
半年前,小花辍学在家。刚开始时,她还想出去打份工,但碰了几次壁后,小花已没了找工作的欲望。她整天宅在家里,什么事都不愿意做,整日躺在被窝里玩手机游戏。慢慢地,爷爷奶奶发现小花几乎不出门,说的话越来越少,偶尔说几句,爷爷奶奶也听不懂。
最近,随着天气逐渐变冷,小花更是不愿出门了,眼神呆呆的,有时候还会独自流泪。家人将小医院(医院)就诊前,小花已30多天没出门。
医院躯体疾病精神科魏宏萍副主任医师介绍,小花已出现了明显的抑郁症状,需要住院治疗。
“如果‘宅’只是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所表现的形式,这其实不算不健康。”魏宏萍提醒,不过,这样的独居生活过久了需要警惕,要避免因这种生活方式而患上“社交恐惧症”,变得封闭,害怕与外界接触。
魏宏萍表示,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的心理、性格、能力都是在社会交往、人际互动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适当的宅,是放松自己的一个方式,但如果将自己休息的大部分时间甚至全部时间都宅在家里,与外界缺少联系,就会导致社会交往能力下降、人际关系紧张,久而久之会出现不知道如何与外界联系的情况,自卑、自我认同感差,从而出现社交恐惧症。
不少宅居人群发现,感觉一天啥也没做,但很累,可这个累又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魏宏萍提醒,在临床中,发现“好累、好烦、不开心、没意思”等负面词语已成为宅男宅女们口中的高频词,由此带来的负面情绪在其心中量性堆积。如果心中的烦恼不能及时倾诉,易导致抑郁症。
此外,长期宅居的人群,尤其是年轻人容易上网成瘾。由于宅居生活没有上班或学习的时间限制,想睡就睡,睡够就醒,宅居者没有形成固定的生物钟,还易造成睡眠时间异常、昼夜颠倒、睡眠质量差等睡眠问题。
事实上,很多发病前期的精神病患者都会出现生活懒散、不愿出门、不愿与人交流、整天玩手机打网游等系列情况,日积月累,不仅会导致社交障碍、孤僻,甚至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不管因为工作需要的‘宅’,还是自愿选择‘宅’生活,都要与社会保持一定互动。”魏宏萍提醒宅男宅女们,生活是积极向上的,是有目标的。选择“宅”生活的人,一周内应注意安排一定的时间,与外界接触。
魏宏萍建议,宅居人群也可尝试走出去,如周末休闲时,约上三五好友逛逛街,累了后,再来个火锅饭局,和好友分享一下美味佳肴;实在不愿意出门,也可约上三五好友来家做客,一起买菜做饭也是不错的选择,尽可能地与社会保持互动。
“宅居者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你的爱好绝不只有吃和睡。”魏宏萍表示,即使暂时还迈不出门的步伐,在家也要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日夜颠倒、三餐不定、久坐等不良生活习惯。在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后,再逐步鼓励自己从适应身边的环境开始,勇敢尝试不会、不知道、不敢做的事情,进而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
“两类人群”谨防成为“宅居边缘人”
专家提醒,有两类人群有宅居的趋势,需要多参与社交活动。
A.家庭主妇。一部分全职的家庭主妇整天呆在家里,最多也就是上市场买菜,或是叫朋友打几圈麻将,个人的社会职能并没有实现,缺乏与外界有规律的交往。尤其是长期留守家中的青年家庭主妇,更易产生社交恐惧类心理障碍。
B.退休老人。退休老人是另一种“隐性”宅人,只是目前多数称其为“空巢老人”。这类人群如果整天宅在家里,容易出现睡眠障碍、社交恐惧症等,家庭矛盾也有增加的可能。
长沙晚报官方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