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啊》
趣味、励志、哲理
温暖、新奇、慈爱
……
相信总有与你产生共鸣的存在!
第篇
撰稿
时光之眼
校对
巧巧
有史可考的中医,
已然走过了近五千年。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诞生了一位又一位的传奇中医——
“医圣”张仲景、
“神医”华佗、
“神医”扁鹊、
“药王”孙思邈、
“脉圣”王叔和、
“艾灸之圣”鲍姑、
“女医家第一人”义妁、
“妇科医圣”傅山、
“儿科医圣”钱乙、
“仙翁”葛洪、叶天士、李时珍、朱丹溪……
这些古圣先贤医家,
以及中医四大经典
《*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中医四小经典
《药性赋》、《濒湖脉诀》、
《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
还有很多中医传世之作:
《金匮要略》、《脉经》、
《针灸甲乙经》、《中藏经》等,
都深深的影响了后世中医的发展。
我们现在的中医,
就是这一位位先辈圣贤不断“添火”而来的。
“添火”至今,
才造就这门伟大的治病经验哲学。
『繁荣』
唐朝以后,
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
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
中亚、西亚等地。
龙门石窟的药方洞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
多达多种,
所用药物多是植物、
动物和矿物药。
药方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
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
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
这些药方不仅可以治疗常见的疾病,
而且还能治疗疑难杂症,
如:
疗噎方可以治疗食道癌。
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纪
被一位日本学者收录在《医心方》中,
足见它的价值和影响。
药方洞的药方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
对研究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
两宋时期,
宋*府设立翰林医学院,
医学分科接近完备,
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
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
出版《图经》。
『衰落』
金元以降,
中医开始没落。
明清以后,
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
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
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
同一时期,
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
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
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
国运衰弱。
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
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
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
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
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
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
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
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
年12月13日,
一个中国男婴降生,
他的爷爷为了不容易重名,
给他起名叫——
李牟慕容。
3岁开始认药,
6岁学习诊脉,
8岁能辨识千种药材,
被大家誉为『中医小药王』。
李牟慕容祖上是太医,
早在康熙40年,
李家的祖上就是康熙的宫廷御医。
李牟慕容是中医世家第十代传人,
他的爸爸李向前是第九代传人,
他的爷爷李亮是第八代传人,
他们家声名远扬,
中医铺子里挂满了曾经医治病人送来的锦旗,
据说他们家还有流传下来的宫廷秘方呢。
李牟慕容如今具备“望闻问切”的能力,
就连老中医爷爷也不禁称赞他天赋异禀。
“医者仁术,大功无利”
是李家的祖训,
祖祖辈辈以此为训,
在中医治病上,
不敢有丝毫马虎。
李牟慕容说神农尝百草,
他也要尝百药,
他会持续努力,
学习更多的知识,
像他的偶像孙思邈一样当个小药王。
大家一定会好奇,
李家是怎么从小培养慕容的中医专长的?
《中国传统文化之国学宝宝蹡蹡行》
采访了他的爸爸李向前,
供了解——
Q:您的孩子几岁启蒙?都学了一些什么方面的知识?
A:其实没有给李牟慕容刻意去启蒙,因为我们家生活的环境就是药房和诊室,孩子放学回家看到的就是我或者爷爷在给病人把脉看病,再往后走就是姑姑、叔叔在药房给病人抓药。大概在三岁的时候我们留意到他会翻着图文并茂的《本草纲目》指着药柜问大人:“这上面画的药材在哪里呀?”,像我的小女儿现在一岁半多,我和我爱人从娘胎里就开始有意识的给她叨叨中医中药知识,要说从什么时候启蒙都学了哪些知识,真是不好说的清楚这个时间节点和具体内容。
Q:现在我们总会说“放飞个性,解放自我”,很多世家尤其是传承了上百年的,很多因为尊重孩子的选择,最终断了传承。在中医的世家里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如果您的孩子不学这一行了,您这边算不算也断了传承?
A:直到现在,如今在中医方面略显天赋的李牟慕容也算是中国小有名气的小小中医小药王了,但我等他长大后仍旧会尊重孩子他个人的意愿的,如果有一天他跟我说他不想干中医了,中医太苦了,他想研究数学或者发明或者其他多天马行空的,只要是对自己对社会无害的事业,我就会支持他的。因为这是我年轻的时候我就想当兵保家卫国,没有服从我爸爸的安排,倔强的报考了*校,然后当了七八年的兵在某个回家探亲的假期,因为我的开方下药而救了一个人,可以说,救了他们全家,那时我内心的成就感击败了七年以来困扰着我的——和平年代无法当个大英雄的苦恼,所以我凭借着祖宗给的血液也就是所谓的天赋,重新读了中医的中专、大专与此同时完成了国家医师药师等一切必要的考核,然后加上我们家的师承和祖传,我就算真正出师了。我这算游离了一圈又回到了中医祖传行业,如果我的儿子没有回归,也没有关系,这么说吧,从我爷爷开始,就已经开放了对祖传秘方的传承,谁想学只要是人品不错,我们家就都会教,所以爷爷的儿女几乎每人都从爷爷身上学到了一项中医技能,比如大姑妇科、二姑跌打损伤、大伯针灸刮痧、我爸爸是老四学到了中医的内科(精髓)....那如果当初我不回归中医,我还有个弟弟,他是正儿八经的考取了中医学院的本科、中医研究生直到现在去德国学习西医,他肯定是铁定要继承我家的中医衣钵的,他的后代也会有人愿意学有人不学,李牟慕容他将来如果放弃,那我还有我的小女儿,她虽然才一岁半,但是已经会背很多首《汤头歌》和认识十好几种中药材了,她吃起来中药就和吃零食喝饮料一样...总之我们这个家族之所以能够传承三百多年,用我爷爷的话说就是因为无论哪一代都有至少一个有中医天赋的孩子在去苦心钻研枯燥的中医中药技术,没有这个天赋这个血液多少会难一些,有这个血液就和玩玩具一样,乐趣丛生、成就感爆棚。
Q:您小时候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
A:比较严厉的中医学习教育,一板一眼规规矩矩,有戒尺,有脉案...朴素的生活教育,哈哈还有国家对八零后的正常教育。
Q:您的孩子的教育方式又是什么样的?在教育这方面能不能讲一讲父子间的小故事?如果他开始其他行业的学习和钻研,你会同意吗?家里其他成员同意吗?毕竟中医中药这行挺枯燥挺难的。
A:我现在对儿子和女儿都是合理范围的放养教育,只要他流着祖上善良的血,他就不会坏到哪里去,所以没有像我小时候刻意的去接受中医的学习和训练。我和儿子之间关于教育方面的小故事大故事很多,一时半会儿也不知道该讲什么。坦白讲,李牟慕容是个比较有个性比较难管,聪明有余但是很调皮捣蛋的孩子,可喜的是,参加跟中医中药话题有关的电视节目却是儿子他自己的意愿,而且我爱人是媒体人,她提供唱歌跳舞弹钢琴等等的登台机会给他,他的本能是拒绝的,因为他目前对其他特长虽然会但是没有自信。
Q:目前孩子哪方面让您最觉得骄傲?
A:孩子在研究中草药的过程中并没有耽误学习和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反而考试永远是全年级前三名,学校本着现代教书育人的理念,只给前三名排名,我内心是很为孩子感到骄傲的。
Q:您对孩子有一个什么样的期望?
A:尽管我说了那么多尊重他的个人选择,但是我最希望的是他真的能从事中医这个职业,因为他的天赋是我当年没法比的,也是他爷爷口中一直说的:“我这个长孙比我小时候都强”要知道,我爸爸是在我爷爷临终前才得到我爷爷好评的。
看到这,
许多家长内心也许会涌现一股子冲动,
当今中医师如此匮乏,
为振兴国粹,
赶快让自家孩子去学吧!
除了光宗耀祖,
还可以拯救全人类。
中医学专业都要学什么?
学生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学中医就是用中医理论为别人治病。
为了学习中医理论,
你可能先要是个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
学习古汉语,
之乎者也不必说,
光是古病名——
石瘿、噎膈、癥瘕、癖*……
便让你一脸懵逼!
掌握中国古代医学史,
看遍中国古代医学著作,
据说现代医古文集大成者任应秋也没看完,
当然了,
光动嘴是不行的——
针刺、艾灸、推拿、正骨……
一个都不能少。
既要掌握传统医学技术,
也要掌握现代医学技能——
解剖、医学影像、急救……
中医还会给你带来多学科的训练:
学药用植物学让你成为植物学家,
五运六气让你成为风水大师,
为了解患者心理要懂心理学。
这些门门都要学好,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Nonono,tooyoungtoona?ve)
这些都是基础,
还有中医本身啊!
既要学习现代中医教材——
基础、诊断、方剂、
内外妇儿、口耳目皮、均有所涉,
还要学习古代经典著作——
跟*帝岐伯学追溯中医理论源头,
跟神农一起尝尝百草,
跟长沙太守张仲景练习抵御风寒,
跟吴哥学习如何放飞温病,
跟钱大大学习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跟痴情才子傅山学习如何成为妇女之友,
……
总之要走过八十一难
学习了中医知识
怎么把知识运用到临床中呢?
你可能拜好几个师父跟诊,
躲不过的实习轮转——
急诊、新生儿、妇产……
还得学会把中药做成丸散膏丹,
才能给病人吃——
制丸、打粉、熬膏、炼丹……
怀疑自己到底是在学中医还是在做厨师。
你以这就完了?
(Nonono)
作为一个中医专业学生,
你开始构建自己的治病理念——
中医与自然的关系,
中医对社会的价值,
甚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变了。
阴阳
五行
你可能选择了一个工作到坟墓的职业,
只要手指还能动,
就可以把脉开方,
越老越香!
是的,
当你选择了中医这个专业,
中医会融入你生活的点点滴滴。
古人早就说过:
如果没有人生理想,
就不要学中医。
没有奉献精神,
没有大毅力者不要学中医。
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
一名好的医院!
那,
中医咱孩子到底学不学?
古时圣贤铸灵台,
今时我辈且前行;
江山代有精诚医,
医家不负杏林名。
end
美好共创
欢迎分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