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我们小分队在滇西北找矿。小分队一共8人,其中4名警卫战士每人配备一支冲锋枪。一天,出发前,一位纳西族老乡搭我们的车去维西。那天路上积雪很大,雪下的路面坑洼不平,车子行驶一段就会被雪坞住。我们不得不经常下来推车。就在我们又一次下车推车的时候,一群褐*色的东西慢慢向我们靠近。我们正惊疑、猜测时,纳西族老乡急喊:“快、快赶紧上车,是一群狼。”司机小王赶紧发动车,加大油门……但是很不幸,车轮只是在原地空转,根本无法前进。这时狼群已靠近汽车……大家看得清清楚楚——8只狼,个个都象小牛犊似的,肚子吊得老高。战士小吴抄起冲锋枪,纳西族老乡一手夺下小吴的抢。比较沉着地高声道:“不能开枪,枪一响,它们或钻到车底下或钻进树林,狼群会把车胎咬坏,把我们围起来,然后狼会嚎叫召集来更多的狼和我们拼命。”他接着说:“狼饿疯了,它们是在找吃的,车上可有吃的?”我们几乎同声回答:“有。”“那就扔下去给它们吃。”老乡像是下达命令。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除了紧张,大脑似乎已经不会思考问题。听老乡这样说,我们毫不犹豫,七手八脚把从丽江买的腊肉、火腿还有十分珍贵的鹿子干巴往下丢了一部分。狼群眼都红了,兴奋地大吼着扑向食物,大口的撕咬吞咽着,刚丢下去的东西一眨眼就被吃光了。老乡继续命令道:“再丢下去一些!”第二批大约50斤肉品又飞出了后车门,也就一袋烟的工夫,又被8只狼分食的干干净净。吃完后8只狼整齐地坐下,盯着后车门。这时,我们几人各个屏气息声,紧张的手心里都是冷汗,甚至能够清晰的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我们不知道能有什么办法令我们从狼群中突围出去。看到这样的情形,老乡又发话道:“还有吗?一点不留地丢下,想保命就别心疼这些东西了!”此时,除了紧张、害怕还有羞愤……!作为战士,我们是有责任保护好这些物资的,哪怕牺牲自己。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的车被坞到雪地里出不来,只能被困在车里。我们的子弹是极有限的,一旦有狼群被召唤来,我们会更加束手无策。我们几人相互看了一眼,迟疑片刻,谁也没有说什么,忍痛将车上所有的肉品,还有十几包饼干全都甩下车去!8只狼又是一顿大嚼。吃完了肉,它们还试探性的嗅了嗅那十几包饼干,但没有吃。这时我清楚地看到狼的肚子已经滚圆,先前暴戾凶恶的目光变得温顺。其中一只狼围着汽车转了两圈,其余7只狼没动。片刻,那只狼带着狼群朝树林钻去......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不一会儿,8只狼钻出松林,嘴里叼着树枝,分别放到汽车两个后轮下面。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狼的意思是想用树枝帮我们垫起轮胎,让我们的车开出雪窝。我激动地大笑起来……哈……哈……刚笑了两声,另外一个战士忙用手捂住了我的嘴,他怕这突兀的笑声惊毛了狼。接着,8只狼一齐钻到车底,但见汽车两侧积雪飞扬。我眼里滚动着泪花,大呼小王:“狼帮我们扒雪呢,赶快发动车,”车启动了,但是没走两步,又打滑了。狼再次重复刚才的动作:“先往车轮下垫树枝,然后扒雪……”。就这样,每重复一次,汽车就前进一段,大约重复了十来次。最后一次,汽车顺利地向前行了一里多地,接近了山顶。再向前就是下坡路了。这时,8只狼在车后一字排开坐着,其中一只比其他7只狼稍稍向前。老乡说:“靠前面的那只是头狼,主意都是他出的。”我们激动极了,一起给狼鼓掌,并用力地向它们挥手致意。但是这8只可爱的狼对我们的举动并没有什么反应,只是定定地望了望我们,然后,头狼在前,其余随后,缓缓朝山上走去,消失在松林中......看完不忍思考:连凶猛的狼都懂得报恩,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自身?自诩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我们是不是应当让这个世界充满爱
作者:炉叔
来源:围炉夜读(ID:wiluydu_)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人年纪大了之后身上就会出现一股奇怪的“老人味”,而且这种现象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尤为普遍。
以前我一直以为这只是因为老人的年纪变大,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下降导致的,直到不久前翻到《奇葩说》,张泉灵在节目里讲了一个故事。
多年以前,她还在CCTV当记者,曾做过一个关于中国空巢老人家庭比例的话题调查,调查采访的过程中,她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很多老人的家里都有一种“老人味”。
但张泉灵也不知道这种味道是怎么产生的,后来跑去问医生,医生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于是,在张泉灵在北京东城区一户人家做采访的时候,终于忍不住问了一位老太太,“您多久洗一次澡?”
老太太迟疑了片刻,缓缓说道:
“我啊,尽量不洗澡,老一个人在家,人老了,洗澡是最危险的事,万一摔了呢,我这后半辈子,我给孩子多大负担呢,我自己的生活怎么办呢?”
这段话从张泉灵口中说出后,就像是一个催泪弹爆炸在舞台中央,把观众和嘉宾全听哭了。
是啊,普通人谁能想到,在北京那么大的城市里,老人一个人住在楼房里,要什么有什么,竟然不敢洗澡。
而这,竟然会成为她们身上出现老人味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敢洗澡,不敢受伤,害怕给子女添麻烦。”
每一个字从老人嘴里说出来,都显得无比沉重。
父母子女一生,竟然会是彼此欺瞒的一生。
01
更可怕的是,张泉灵在节目里提到,在年以前,中国的空巢老人数量大概是是百分之三十几,到今天这个数据超过了50%,而根据严格的科学测算,到年的时候,这个数据大概会飙升至90%。
这意味着什么?
届时90%的中国父母需要离开子女,独自生活,他们可能病了也不会告诉子女,吃不好睡不好也偷偷瞒着,甚至,就像前面那位老人一样,连最起码的洗澡都不敢。
而身为子女的我们,对事实一无所知。
我们看不到父母的小心翼翼、看不到他们的担心、看不到他们的无奈,同样也看不到他们的孤独。
因为看不到,所以人生注定要多很多遗憾。
我外公和我外婆一直都是离开子女独自生活的,一直到06年年底,我外婆突然给家里人打电话,说我外公嗓子不舒服,连饭也咽不下去了。
家里的舅舅阿姨们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后,医院检查,结果出来后,意外让所有人的心都碎了——外公得了食道癌,并且是晚期,最多活不过4个月。
还有一件事,是我们后来才知道的,其实在半年前外公八十大寿的时候,他的嗓子就隐约感到了不舒服,只不过当时一来没有引起他足够的重视,二来也怕麻烦儿女,所以他一直隐瞒。
后来病情加重后,外医院做检查,他仍然不愿意打扰子女。
结果就是这半年时间,成了我们所有人的遗憾。
02
中国人很含蓄,总是不愿意过多表现自己的内心,害怕麻烦别人,害怕成为负担。这种心理在老人身上,存在尤为普遍。
他们宁愿用伪装和逞强来面对你,也不愿低下头说一声“我需要”;宁愿在电话里说”我很好“,也不愿告诉你”我想你“。
所有的谎言,听起来总是让人心酸。
朋友大刘和我讲过一件事,他说他妈每个月都要打好几次电话来找他要生活费,每次要的都是固定的数目,没过几个月大刘就有点不耐烦了,对他妈说,以后一次性给你打过去生活费,就不用隔三差五再麻烦了。
但很意外的是,他母亲拒绝了。
之后大刘母亲还是依旧在每个月固定的几个日子打电话来要钱。
大刘心里直犯嘀咕,跑来问我,是不是她妈被什么人骗了,怎么总花钱。
我不了解事情,劝他别多想,老人每次要的也不多,应该没什么问题。
直到有一次他妈突然生病住院,老家人以为自己命不久矣,拿出一笔钱给大刘,都是平时大刘给她的,老人没花,自己偷偷攒了起来。
也就是那时大刘才知道,原来老妈频繁地打电话给他,根本不是缺钱,只是想和儿子聊几句话。
大刘工作忙,老妈平时说个什么事情,没几句就被他打断,每次都是“这种事等我回家了再说”,每次挂掉电话后就再没回音。
直到老人家发现打电话要钱的时候,儿子会有耐心很多,问问家里的米用完了没,有什么缺的,有啥要买的。
虽然话也没多多少,但在老人心里,已经足够温暖。
龙应台当年在《目送》里写下一句话,曾感动无数人:“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如今再看,事实不就是这样么?
03
小时候的孝顺靠爱,长大后的孝顺靠钱。
更悲哀的是,我们明明知道父母要的不是这个,但是永远都选择一意孤行地用钱来代替爱。
去年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报道。
说的是鲁北惠民白桥村村民,当时80岁的朱秀章和81岁的老伴刘传爱以为儿女分家独立,两老口独居生活孤单,于是两人商量好去赶集摆摊,卖一些诸如小工具、小玩具、蔬菜种子和针线工具的小玩意儿,售价都比其他人低,不求赚钱,只是为了在集市上感受热闹,为自己解闷。
很多人不能理解这种没有利润的生意存在的意义,就像他们不能理解父母的孤单。
父母总是不能够做到将想念和在乎说出口的,于是很多子女便越来越不能理解父母,更不能理解父母同样需要陪伴和被爱。
反倒是很多骗子意识到了这一点,然后大打温情牌欺骗寂寞的“留守父母”。
合肥的六十多岁独居王阿姨,丈夫早年离世,儿子毕业后就去了日本
虽然嘴上说习惯了,但实际上自己最怕孤独,喜欢热闹。
于是她迷上了保健品推销的课,明知道有问题,依然在两年多的时间了为保健品花费了近20万元,为的是保健品公司人员给她带来的热闹和亲情感。
“有些孩子,一个月和我一起吃好几顿饭,而我儿子……可能一年才能陪我吃两三顿。”
养儿防老,孩子都不在身边,人活得年纪再大又有什么意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靠物质弥补缺失的陪伴,靠“一切都还来得及”蒙蔽自己。
父母不说出口就从不主动关心,习惯了父母为自己撑起一片天的角色设定,却不知道英雄有迟暮,父母也会衰老。
不说出口不是不脆弱,只是因为对子女的爱可以让他们无限的忽略自己的感受。
04
父母为孩子付出了一切,为孩子挂心了一辈子,而孩子偶尔的一点回报都会被视为“福气”。
他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为孩子撑起一片天,到了无能为力的老年时期,被孩子麻烦和依靠了一辈子的他们只想着不给孩子带来麻烦和困扰。
不用坏消息打扰你,不让你添烦恼,是我失去所有强大力量之后唯一还能为你做的事情。
他们爱你如生命,在力气耗尽之前都把爱孩子当作本能,但我们不能把这样的付出当作理所应当。
父母也是人,会脆弱,会不安,会需要子女的在乎和爱。
贾平凹四十岁以后才觉出自己不是一个好儿子,在人生的几十年里追逐事业爱情,靠着给母亲寄钱来寻求自己的心理平衡:
“母亲对我的好是我不觉得了母亲对我的好,当我得意的时候我忘记了母亲的存在,当我有委屈了就想给母亲诉说,当着她的面哭一回鼻子。”
遇到挫折遭遇失意,才想起人生车途中犹如加油站一般存在的母亲,想起母亲一卷一卷藏在破棉鞋里给孩子攒着的钱,想起一直给孩子留到腐烂才倒掉的酸果子,想起她“治百病”的气功师给的信息水。
而为人子女的我们,剩下的,却只有遗憾。
毕淑敏在自己的文章里曾写道,“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别说自己忙,忙不是借口。
人再忙,打个电话的功夫总是有的,哪怕只有一分钟,哪怕只是几句话,也该抽空问问他们,干啥呢,吃过了,昨晚睡得好么,最近身体怎么样。
只要你多用点心,就会发现他们真的会像个孩子一样,傻傻得笑着,天真的笑着。
那是用心去感受心,才能体会到的美好。
好好爱父母吧,理解他们,陪伴他们,告诉他们:
“别怕麻烦,有我在。”
作者:炉叔,来自围炉夜读,这是一个对阅读者很挑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