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故事
焦作30多岁的王女士是一位恶性黑色素瘤肺转移患者。两年前,医院接受了PD-1抗体治疗,初次应用PD-1抗体治疗时,的确取得了效果:肿瘤部分缩小了。但不想后续对PD-1抗体产生了继发耐药,最终导致治疗失败。王女士不甘放弃,经过多方打听,医院免疫治疗科高全立主任团队正在开展一项创新型免疫细胞疗法——液体肿瘤浸润淋巴细胞(liquidtumor-infiltratinglymphocytes,简称L-TIL)疗法。她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参加了该疗法的临床研究。王女士是经过多线治疗后复发难治的病人,一旦对PD-1抗体治疗出现耐药,就很少有可选择的治疗方案了。但让高全立主任和李铁鹏博士出乎意料的是,当给王女士应用L-TIL细胞与PD-1抗体联合治疗后,她的治疗出现了转机(如下图1),肿瘤完全消失了,至今疗效已持续了1年多。图1.三例PD-1抗体继发耐药的患者再次应用L-TIL联合PD-1抗体治疗后肿瘤出现了明显缩小成果发表
近日,医院免疫治疗科将这一题为《体外扩增的外周血PD-1+T细胞富含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癌症研究》(CancerResearch)上。该文的通讯作者为高全立主任,第一作者为免疫治疗科的李铁鹏、赵玲娣和杨永豪3位博士。
突破局限
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个创新疗法的“前辈”: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简称TIL)疗法。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是离开血液循环,迁移到肿瘤组织的淋巴细胞,它们包括T细胞,B细胞。如果把人体免疫系统对癌症的反应比作一场战争,TIL是从身体各处奔往前线,与癌细胞作战的“战士”,它们可以起到杀伤癌细胞的作用。肿瘤中TIL的多少是预测癌症患者预后和对免疫疗法反应的重要指标。近年来,TIL疗法在多种晚期癌症如恶性黑色素瘤、宫颈鳞癌、肺癌、头颈部鳞癌等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将其认定为“突破性肿瘤治疗方法”。
然而,应用TIL细胞治疗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该治疗首先需要手术取得患者的肿瘤组织用于TIL细胞的扩增,而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来说,大部分很难再进行手术操作,因此严重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其次,即便能手术取得肿瘤标本,由于TIL细胞在肿瘤组织中含量很少,也会有一部分病人出现培养失败。
创新疗法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高全立团队另辟蹊径,探讨从病人的外周血中培养TIL。有研究报道称,外周血中肿瘤特异的T细胞主要在PD-1+T淋巴细胞中。
受此启发,高全立团队首先建立了能在体外大量扩增PD-1+T细胞的方法,然后,再用病人的肿瘤细胞刺激体外培养的T细胞亚群。经检测发现,PD-1+T细胞分泌干扰素的能力最强。进一步利用肿瘤特异性四聚体检测发现,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肿瘤特异的T细胞也主要富集在PD-1++T细胞中。最后,又通过深度TCR测序发现,体外扩增的外周血PD-1+T细胞和配对的TIL具有较高的吻合度。据此,研究团队认为可应用体外扩增的PD-1+T细胞替代TIL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并将其命名为L-TIL(liquidtumor-infiltratinglymphocytes,液体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该研究开创了一种新的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方法,相比从肿瘤组织中取得TIL细胞,L-TIL细胞取材更方便,且培养成功率几乎是%。免疫治疗科应用L-TIL细胞与PD-1抗体联合治疗了3例恶性黑色素瘤和1例肾癌患者,效果良好。
受此激动人心的初期结果鼓励,目前,医院免疫治疗科已注册开展了一项临床研究(NCT):“应用L-TIL治疗PD-1抗体治疗后出现继发耐药的实体瘤”。
“该研究正在进行患者招募,欢迎一开始应用PD-1抗体治疗有效,后又出现耐药的各种实体瘤患者入组参加研究,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实体瘤患者将因此受益。”高全立说。
研究者简介
高全立,免疫治疗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省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免疫治疗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委员会侯任主任委员。擅长于肺癌、食管癌及肝癌的免疫治疗及综合治疗。发表论文30多篇,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3项。坐诊时间:周一、周三上午李铁鹏,免疫治疗科助理研究员,中科院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肿瘤免疫治疗。现任中国微循环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现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公关项目等课题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赵玲娣,免疫治疗科副主任医师,年毕业于中医院获得肿瘤学博士学位。擅长肺癌、淋巴瘤、消化道肿瘤、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坐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五上午杨勇豪,免疫治疗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恶性肿瘤免疫治疗。担任河南省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荣获河南省医学科学进步奖一项,承担省级课题1项,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级课题,发表多篇国家级及SCI论文。
审核:庞红卫编辑:常榕作者:李铁鹏常榕图片:免疫治疗科提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