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功能磁共振成像在食管癌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价值对恶性肿瘤患者实行精准放疗一直是临床医师追求的目标,而其关键是准确勾画肿瘤靶区。肿瘤靶区的准确勾画可以进一步提高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的生存获益,然而既往食管癌的放射治疗主要根据CT检查进行临床靶区勾画,但通过三维重建的CT图像清晰度及分辨率均不高,而且还受临床医师专业水平及扫描层距等因素影响,临床上不同医师勾画同一病人的放疗靶区范围常存在较大差异,故单纯的CT检查已不能满足食管癌放疗患者临床需求。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已在临床诊疗上应用多年,通过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多的经验。fMRI主要包括常规序列、动态增强序列(dynamiccontrast-enhanced,DCE)、弥散加权成像序列(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及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RS)等,其中T1加权像(T1weightedimage,T1WI)、T2加权像(T2weightedimage,T2WI)及DWI应用于食管癌靶区勾画,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DWI的理论基础是组织细胞间水分子的布朗运动,其主要通过组织功能方面的改变区分出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准确判定肿瘤病灶及区域转移淋巴结体积。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MRIDWI在头颈部恶性肿瘤靶区勾画中有一定的价值,但对食管癌靶区勾画中的应用报道较少。年有学者报道MRI不同序列结合应用(包括T1WI、T2WI及DWI等序列)能较CT进一步提高食管癌T、N分期的准确性,从而能进一步优化食管癌的放射治疗计划和放疗后疗效评估。DWI图像可准确显示食管癌肿瘤靶区(grosstumorvolume,GTV)长度,但其空间分辨率低,临床上常通过融合CT图像而进行食管癌放疗靶区勾画。侯栋梁等纳入了20例行根治性放疗的食管鳞癌患者,由6名放疗科医师分别行CT扫描及CT/MRIDWI融合图像勾画食管癌原发灶,结果显示CT图像上勾画食管癌的GTV体积最大差值(55.71cm3)明显大于CT/MRIDWI融合图像(13.89cm3),说明CT/MRIDWI融合图像能更准确地勾画食管癌靶区。其另一研究纳入了29例行根治性切除术后食管鳞癌患者,术前行常规CT、MRIT2WI及DWI扫描,分别在常规CT图像、CT/MRIT2WI融合图像和CT/MRIDWI融合图像勾画GTV,结果显示CT/MRIDWI融合图像勾画的GTV长度与病理标本食管癌长度最为接近,说明CT/MRIDWI融合图像能够帮助临床医师更加准确地确定食管癌GTV的长度。刘冲应用增强CT图像及T1WI序列图像用于食管癌靶区勾画,食管癌大体肿瘤靶区GTVct、GTVMRI体积分别是(90.6±12.4)和(61.3±8.9)cm3(P0.05),而转移淋巴结大体肿瘤靶区GTVndct、GTVndMRI体积分别为(14.2±3.1)和(17.4±3.9)cm3(P0.05),通过MRIT1WI图像勾画的GTVMRI体积明显小于基于CT图像勾画的GTVct体积,提示MRIT1WI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准确勾画食管癌大体肿瘤靶区。常晓斌等共纳入23例行单纯放疗的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结果显示,应用DWI与CT的融合图像勾画,食管癌GTV体积明显小于应用CT图像勾画结果,并且融合图像勾画体积有明显的聚拢趋势,进一步表明MRIDWI对局部晚期食管癌的靶区确定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另外多项研究证实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e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