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一些人就喜欢吃过烫的食物,饭喜欢趁热吃,汤喜欢趁热喝。然而这种饮食习惯的背后可能会给你埋下健康的隐患。我们经常说“病从口入”,我们的食管是第一战场,长期吃得过烫、过快、或喜欢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都可能会反复灼伤我们的食管黏膜,使其长期处于修复状态,时间久了就容易产生癌变。
食管癌,往往被大众所忽视,它是一个隐匿而凶险的“杀手”,大多数患者在早期没有特别的症状,当吞咽困难前去就医时,却发现为时已晚。因此预防食管癌的发生尤为重要。
食管,上接喉部,下连胃,是一段不规则管腔,里面覆盖着一层“容易受伤”的黏膜。若食管经常、反复遭受不良刺激,就容易出现一些形态、功能上的异常,食管变硬,弹性减小,影响吞咽功能。日积月累,可能引发慢性炎症、溃疡,最终导致癌症的发生。
有何症状
食管是一条狭长的管道,食管长癌主要的症状就是肿瘤挡住了食物咽下去的通道,早期症状比较轻微,难以察觉。中期可能会有不典型的症状,例如吃干硬的食物不容易咽到肚子里,但也很容易会被人们忽视从而延误诊治。
晚期症状会产生比较明显的症状,主要是食管肿瘤已经导致管腔严重阻塞,严重时一口饭甚至一口水都喝不下去。而且晚期肿瘤侵还会犯食管外的神经或器官产生疼痛、声音嘶哑等症状。
如何早发现
食管癌的典型表现是进行性吞咽困难,但有这样的症状多半已是中晚期表现。若40岁以上有食管癌高危因素的人出现一些可疑症状也要警惕,及时排查:
轻微的或偶尔的食物下咽梗噎感;
与进食无关的食管内异物感;
咽部干燥及颈部紧缩感;
进食时在食管行经的某一部位有食物停滞感
?
要想在没有症状的阶段就发现异样,需要靠内镜检查,食管内镜检查其实就是胃镜检查,胃镜检查的过程中要经过食管,也能对食管发生病变时进行观察。
为什么吃的烫也会得食管癌?
食管的功能很简单,主要是输送食物,粘膜表面覆盖一层“耐磨”的鳞状上皮,但它不“耐烫”,与人体体温相当(37℃)的东西吃下去完全没有关系,40~50℃属于温热,它也能接受。
但一旦超过60℃,甚至80~90℃的东西吃下去那就不行了,这么烫的食物不仅会烫坏口腔黏膜,还会烫坏看不到的食管黏膜。?
长期吃得过烫、过快、过粗,都是在反复灼伤或损伤食管黏膜,导致食管的粘膜长期处于修复状态,再加上烟酒等致癌因素刺激,食管粘膜细胞癌变的几率明显增加。
食管癌病因复杂,由基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除了吃的过烫,公认的有以下几点:
1、饮食习惯:吃的烫,还快、喜好饮烈性酒。
2、致癌物质:腌制食品如咸鱼、咸肉、鱼露、虾酱等含有亚硝酸盐,其体内代谢产物亚硝胺是致癌物质。在高发区的粮食和饮水中,亚硝胺类化合物含量显著增高,且与当地食管癌和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的患病率呈正相关。
3、遗传因素:人群的易感性与遗传和环境条件有关。食管癌具有比较显著的家庭聚集现象,高发地区连续三代或三代以上出现食管癌患者的家庭屡见不鲜。
4、癌前病变及其他疾病因素:如巴雷特食管、慢性食管炎症、食管粘膜损伤、食管溃疡、食管白斑等被认为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或癌前疾病。
5、营养和微量元素膳食中缺乏:饮食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的维生素A、B2和C缺乏,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食物、饮水和土壤内某些微量元素含量较低,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间接相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不是朝夕之事;喜食烫食、吸烟、喝高度数白酒、经常吃腌菜、咸鱼等这些习惯,被认为是食管癌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凡是40岁以上(男性更甚),尤其是来自或生活在食管癌的高发地区的朋友或有上述不良习惯者,出现吞咽相关不适感时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并有计划地每5年左右定期左右去做一个胃镜检查,看看食管和胃有没有异常的不典型增生以便及时处理。
最后,劝各位戒掉、改掉这些不利与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例如,进食过烫的食物对健康不利,所谓“病从口入”,食管在“战地前线”,滚烫的食物接触食管粘膜造成直接损伤。美味与健康其实可以兼得,只是一些习惯和观念需要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