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饮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维生素D与胃肠道疾病
TUhjnbcbe - 2020/11/17 0:20:00

维生素D与胃肠道疾病

马卫宁洪建国(上海交通医院儿科)

《医学研究杂志》,43(12):-

维生素D又称钙化醇,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主要来自食物和日光紫外线照射。维生素D的许多生物学功能都是通过维生素D受体(VDR)介导调节靶基因转录实现的,而机体的每个细胞和组织均含有VDR,包括脑、心脏、胰腺、皮肤和胃肠道等。因此维生素D缺乏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

一、维生素D代谢及作用

25羟维生素D[25-(OH)D]是循环中主要的维生素D代谢物。25-(OH)D基本上是无生物活性的,但其半衰期较长,使得它成为评估维生素D水平的最佳指标。25-(OH)D经肾脏中的羟化酶羟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维生素D代谢物-1,25-(OH)2D。维生素D的生物效应由细胞内特异的VDRs介导,它是一种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广泛分布于呼吸道、骨骼、小肠等组织或器官中。首先,游离的1,25-(OH)2D以弥散方式进入细胞后,可迅速转移至核内,与VDRs结合并引起VDRs构象变化和磷酸化,并与共激活因子如类视*醇X受体结合形成异二聚体,再与靶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维生素D反应元结合,促进靶基因的转录与翻译过程,进而实现其生物学功能。

维生素D除了在钙磷内稳态中起着关键的内分泌作用外,维生素D还参与宿主防御、炎症、免疫调节和修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大量研究显示,维生素D不足与炎症性肠病、腹泻等胃肠道疾病相关。此外,维生素D还可以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增生、分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对胸部、结肠、前列腺癌的发生起到保护作用。有研究发现,补充维生素D和钙可以降低绝经后妇女的患癌风险。

二、维生素D与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s,IBDs)是病因未明的免疫性、慢性、复发性肠道性疾病的总称,包括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包括吸烟、感染、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避孕药等)以及微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引起IBDs。其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肠黏膜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失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2(nucleotide-bindingoligomerizationdomaincontaining2,NOD2)不足。最近一项研究发现,1,25-(OH)2D是NOD2表达的直接诱导物,这说明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是CD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IBDs发生率与纬度相关,纬度越高的地方,发生率就越高,例如北美洲和北欧。另有报道称,季节变化可引发和加重IBDs,如UC发病高峰在12月份,CD复发高峰在秋季和冬季。这可能是由于日照时间短,导致生成的维生素D不足的缘故。EI-Matary等对60例新诊断的IBDs患儿(39名CD患者,21名UC患者)行25-(OH)D检测,结果显示CD组患儿66.7±27.3nmol/L、UC组56.9±22nmol/L、对照组81.71±15.4nmol/L,CD组、UC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说明IBDs患者维生素D水平较健康人降低。Ulitsky等对例IBD患者(名CD和名UC)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49.8%的IBDs患者维生素D缺乏,CD、UC患者维生素D缺乏的比例分别为45.6%、50.9%。Fu等对60例UC患者和50例CD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显示,所有患者中39%发生维生素D缺乏,UC和CD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分别为36.7%、42.5%。不仅IBDs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低,而且还与患者的IBDs严重性相关。Ulitsky等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患者与CD活动性相关(回归系数1.07,95%CI:0.43~1.71)。Fu等研究结果显示CD严重程度与维生素D水平趋向于负相关。另有研究显示,补充维生素D对IL-10敲除(IL-10KnockOut)动物模型合并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IBDs有治疗作用。

虽然维生素D缺乏已在IBD患者中有所描述,同时维生素D确实在IBD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维生素D缺乏是IBD所引起的,亦或者是IBD发病的诱因至今未明。维生素D与IBD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三、维生素D与大肠癌

大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率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全球每年新发大肠癌病人高达万,每年大约有60万人死于大肠癌。据美国癌症协会统计,年新发结肠癌10.3万人,新发直肠癌4万人。年Garland等首次提出维生素D不足可能与大肠癌的高发生率相关的假设。

有大量研究显示维生素D的水平与大肠癌患病风险呈负相关。最近Zgaga等对人(例大肠癌患者和例正常人)进行研究发现患病组维生素D水平低于对照组。年一项包含例结肠癌和例直肠癌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增加维生素D水平可以降低大肠癌发生率。Yin等对例患者分析发现,提高维生素D20ng/ml,可以降低结肠癌风险59%、直肠癌风险22%。以上均说明维生素D水平不足与大肠癌发生率相关。而确立因果关系的金标准是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干预实验。大量的研究均证实维生素D与大肠癌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但是仍需进行样本量大、随访时间长的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干预实验加以佐证。

四、维生素D与胃癌

胃癌是第4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这些年其发生率和病死率有所下降,但仍高居癌症导致死亡的第2位因素,尤其是在东亚的一些国家,如日本和中国。日本、中国等每年新发病例高达80人/10万人。胃癌5年生存率仅为10%~21%。许多因素可以引发胃癌,如高盐饮食、烤肉、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既往的研究显示,低水平的维生素D与胃癌的发生率增加相关;而高水平维生素D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生率。

近期一些研究发现维生素D具有抗癌的作用。Park等研究显示给予维生素D类似物可以增加细胞周期中G0/G1期的细胞数,同时可以减少S期和G2/M期的细胞数,这说明维生素D可以有效抑制细胞周期进程。Pan等给予未分化HGC-27腺瘤细胞维生素D处理,发现早期腺瘤细胞凋亡率从1.03%升至5.87%,后期凋亡率从1.46%升至5.55%,证明维生素D可以引起胃癌细胞的凋亡。

此外,维生素D水平还可以评估胃癌患者的预后。Ren等对例胃癌患者进行血清学维生素D水平和预后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高水平组5年生存率为57.8%,而低水平组5年生存率为43%;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67.3个月和54个月。结果提示高水平维生素D可以提高肿瘤患者生存时间。

五、维生素D与其他胃肠道疾病

胃炎是胃黏膜炎症的统称,是胃肠道常见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按病因可分为自身免疫性胃炎、幽门螺杆菌胃炎等。Antico等对62例自身免疫性胃炎、21例幽门螺杆菌胃炎、54例非特异性胃炎、例健康者和例门诊患者进行维生素D水平检测,结果发现自身免疫性胃炎及幽门螺杆菌胃炎患者维生素D水平低于非特异性胃炎患者、健康者及门诊患者。

胃肠炎通常因微生物感染引起,也可因化学*物或药品导致。典型临床表现为腹泻、恶心、呕吐及腹痛。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者,胃肠炎发生率较高。Thornton等对名5~12岁儿童进行跟踪调查发现,维生素D缺乏(50nmol/L)儿童的腹泻、呕吐发生率高于维生素D充足(≥75nmol/L)儿童,并且维生素D缺乏儿童出现腹泻、呕吐的时间是维生素D充足儿童的两倍。可能是维生素D缺乏通过影响感染易感性来增加胃肠炎发生率。

六、展望

大量研究显示,维生素D缺乏与许多胃肠道疾病有关。然而维生素D不足与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而且维生素D的临床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维生素D作为一种新发现的免疫调节剂,同时具有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凋亡的作用,既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又不会产生全身性的免疫抑制作用,所以有理由相信随着维生素D与胃肠道疾病相关性的深入研究,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进一步阐明,临床应用价值的进一步明确,以及维生素D新型类似物的研制开发,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有望应用于临床,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方法。

(来源:本文由南京大成医药整理编辑)

相关阅读(点击下列蓝字即可):

维生素D缺乏及其危险因素

维生素D2注射液可迅速提高和维持血清25-(OH)D水平

宁志伟教授维生素D科普视频合集

维生素D肌内注射与口服哪个好?

Holick教授:维生素D2同维生素D3一样有效

维生素D注射液与活性维生素D治疗骨质疏松的对比

其他经典阅读(点击下列蓝字即可):

谢忠建教授:钙剂和维生素D在骨质疏松防治中的经典作用

维生素D注射液治疗高血压并尿蛋白患者的临床观察

维生素D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肌注维生素D可改善血糖控制

维生素D在风湿免疫疾病中的应用

维生素D2注射液联合针灸治疗腰椎病的临床效果研究

国家计划研究发现:75%孕妇缺乏维生素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维生素D与胃肠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