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城市美学是城市更新中重要的一环,既关联着大众对于城市的审美,又关乎城市生命力的打造。Q-City品质城市中国计划·国际青年设计师竞赛(中国·榆林)以“城市美学再造”为主题,立足于榆林古城大街的发展现状和文化底蕴,希望通过设计竞赛的形式面向全球设计师征集向古而新,以人为本的创意方案,用以提升古城小微负面空间,打造具有当代生活品味和审美品味的、有活力的历史文化名城。本期获奖作品解读,我们将为大家带来最佳创意奖作品《老街的新“窗”》。
本次竞赛甄选出最佳创意奖5组,优秀奖12组,入围奖23组。最佳创意奖作品《老街的新“窗”》,通过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树池”,延续古城居民的生活智慧和大街的市井美学,用一个新的“窗口”去展现大街生活。对内,它是收纳和规整的空间;对外,它是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同时也让这条老街焕发出新的光彩。
《老街的新“窗”》效果图
评委评语
该方案借助榆林大街上现有的林荫树,通过板材的不同组合,构成休息、商亭、阅读、儿童游戏、停车、种植等设施。手法简明灵活,功能多样,极大地提高了大街的空间类型,丰富了大家的体验,为大街带来活力,且具有很强的可实施性。
——王向荣
评委评语
该方案十分用心,设计将木质方框和剪纸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搭配绿植花卉,削弱了建筑的冰冷感。形式上虽现代简约,但材质选择却与古城文化相呼应。窗景的理念很有意思,未来可以在里面增添一些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装置设计,吸引年轻人来打卡。本方案在不抢夺传统古街亮点的同时,视觉上极具冲击力和时尚感,穿插于古街若干处会既美观又实用。
——韩云峰
「参赛团队」
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
指导老师:熊睿
庄霖
何嘉汶
谭伟仪
PART1
研究与分析过程
THERESEARCHANALYSISPROCESS
1.竞赛主题解读
古城的大街很美,但更美的是大街上的生活与大街上的故事。居民们围坐在一起打牌、下棋、聊聊家常,场景看似简单,但这正是生活。摊贩们把摊位从树池边上延伸出去,给自己搭建了一片“小天地”,这正是生活的智慧。古城大街就像是由一个个聚集的小场景组合的画卷,记录着古城市井生活,也记录着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智慧结晶。
居民日常生活CBC
从树池延伸出去的摊位CBC
团队认为,本次竞赛主题“城市美学再造”的设计重点主要是“美”和“同”。通过对人们熟知的旧事物进行改造,重现群众智慧和市井的美学,激发榆林居民灵魂深处的记忆。延续大街的智慧和美学,将生活的“小美”映射出古城的“大美”。
2.设计对象选择
榆林大街上有着形形色色的生活故事,充满着生活的烟火气息。其中,“树池”是榆林大街上出现频率最高,也是故事发生最多的地方。古城大街上的树池不止于设计师的最初想法——休憩空间,而是大街居民扩展应用的生活空间。因此,团队选择了扁平的“树池”作为此次大赛的设计对象。
古城居民在树池间的生活场景
3.灵感来源
设计灵感来源于榆林古城的房屋组合形式。从宏观上看,古城里的房屋被大街小巷分割成若干个“框”式的群落;从微观上看,榆林古城内的合院也是由“框”构建而成。不仅如此,在榆林的建筑里也能提取出许多“框”的元素。“框”作为榆林古城日常生活的元素,其形式早已融入到榆林古城居民的生活中,它既能代表榆林的城市印象,又能激发出榆林城市美学的营建活力。
榆林古城中“框”元素提取
4.设计切入点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大街上现有的树池是实心的,只有顶面能够让人们使用。未来的树池将有四个侧面,从而使居民的日常生活出现更多的想象空间。
树池形态的改变
隐藏在古城的市井生活场景在不断变换,老街的新“窗”记录着大街居民的生活,框的内部是未来居民的生活场景,框的外部是古城风貌的展现,内与外正是新与旧的碰撞和交融。
内外空间的视觉呈现
这座古城充满日常性的瞬间,零碎而温馨。老街的新“窗”既是这些瞬间的收纳也是展示。对内[收纳]着街道上零散的故事,对外[展示]着古城的新窗口。
新窗口内外的功能
PART2
设计过程及成果
DESIGNPROCESSESDESIGNRESULT
在确定最终改造对象和设计切入点后,团队根据榆林大街的街道宽度,街道两旁店铺的高度以及人的高度等确定了”窗“的大致形态和模数,并通过理想的连接方式将“窗”与“窗”连接起来。在设计材料方面,团队参考了现有绿色材料的特点,进行了环保设计。
向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