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的黄大叔,有30多年的饮酒史,每天饭前必喝酒,还特别喜欢喝高度数的白酒,多年前,黄大叔就感觉吃东西噎得慌,一直以为是慢性咽炎没重视,后来随着症状加重,喝酒都有梗阻感,再一做检查,已是食管鳞癌局部晚期,还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这样情况的病人,放在几十年前,手术治疗效果也并不太好;但现在,他不仅可以实现较好的治疗,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中国科医院(医院)胸部肿瘤外科主任、浙江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委会主委陈奇勋是黄大叔的主治医生,让黄大叔迎来生命转机的是一项创新治疗方案,即同步进行放疗化疗后,再行食管癌手术,术后切片里如果发现有仍未清除的肿瘤细胞,则再使用免疫治疗辅助方案,简而言之是先将肿瘤缩小再手术,术后再巩固。
全球一半食管癌患者在中国
确诊就是中晚期
深耕食管癌诊疗领域近30年,陈奇勋主任对于当下食管癌的发病和治疗很有感触。“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食管癌发生在中国,中国食管癌患者的死亡率也占到全球的半数以上。这跟中国人不良的饮食习惯很有关系,长期进食过烫食物、口味偏重,摄入过量的亚硝酸盐,以及长期饮酒,食用质地粗糙的食物,这些都是诱发食管癌的重要因素。”黄大叔就是典型例子。
虽然食管癌在国内高发,但令人惋惜的是,很多人都没有引起重视,所以很多食管癌一发现就是晚期。“食管的器官内部是黏膜,外层是肌层,没有外膜,所以食管的伸缩性非常强,通常只有食管上的肿瘤大到导致患者吃东西发生梗阻时,他才会来就诊。”
陈奇勋主任说,这样的患者不在少数,当患者吃东西产生哽咽感觉时,基本上表明肿瘤已占据了食管内径的三分之一到一半以上。早期的食管癌往往是没有症状的病人去做胃镜、做筛查的时候,偶然发现的。
五年生存率仅三成
免疫治疗新方案带来新希望
由于食管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快,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在确诊已经是中晚期了,治疗起来难度非常大,效果也不尽人意,单纯手术五年生存率仅在30%左右。
陈奇勋主任说,从90年代固定在胸外科发展后,他完全见证了食管癌治疗在全国跟全世界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医生给予食管癌患者的手术,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梗阻、进食等问题;发展到第二个阶段,医生开始考虑到淋巴结清扫,手术范围逐渐扩大,五年生存率也开始提高,全国范围内,五年生存率提升到约30%;第三个阶段是综合治疗阶段,也就是将手术与放疗、化疗或者免疫治疗等手段一起结合起来的治疗方法。
陈奇勋主任的科室曾在14年到19年做过一次局部晚期食管癌病人的生存统计,经过综合治疗,病人五年生存率超过50%,这已是非常不错的进步。发展到这个阶段,能不能让这些患者有更好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连同陈奇勋等在内的诸多医生和专家也在不断探索更有效的食管癌治疗手段,让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活得更久、更有生活质量。
就在六月底,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新增两项食管癌适应症,其中之一即是经新辅助放化疗(CRT)及完全手术切除后仍有病理学残留的食管癌或胃食管连接部癌患者的辅助治疗,基于的正是此前陈奇勋主任所参与的临床研究,这让他很振奋。
陈奇勋主任介绍,免疫治疗对于食管癌辅助治疗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疗法。“因为食管癌手术的创伤非常大,手术后能耐受辅助治疗的病人不多,因此以前很多的辅助治疗研究都没有成功,术后再做放疗、化疗,做和不做差别不大;考虑到副作用,甚至是不做更好。相比之下,免疫治疗副作用比较小,也不像化疗会引起呕吐或白细胞降低,属于患者普遍能够耐受的药物。用这个方法来做辅助治疗,我觉得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并且也获得了成功。”
据了解,该医院食管癌诊疗中心进行了多例患者的治疗。
“从我们临床领域看,现在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是,国内肿瘤治疗与国际前沿医学的接轨越来越紧密,由此,我们的患者也能够及时获取与国际同步的诊疗方案与药品,这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将大有帮助。”陈奇勋主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