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够在学术期刊《Nature》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就能够代表自己拥有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国际影响力。然而25岁的天才少年曹原曾经一天连发两篇,近三年内已总计发表了5篇研究成果,让广大网友直感叹,这将是未来最年轻的物理诺贝尔奖得主。
曹原和他现在的导师01堪称传奇的读书之路
年在四川成都出生,11岁来到深圳耀华实验小学超常班学习。
3年内,完成了小学六年级、初中、高中的全部课程。
“尽管有些课程是老师提供的小班教学,但大部分都是跟着当时的初三、高三完成的,习题和教材也和广大考生一样。在学习中,重要的不是老师,也不是特别的教材与习题,而是自己愿意钻研的学习兴趣,及善于钻研的自学能力。”
高中时的曹原当我们惊诧于他快速的升学之路时,曹原这样解释。
14岁参加高考,取得了分的优异成绩,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
中科大物理专业毕业后,他前往MIT攻读PhD学位,现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95后”博士生。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而曹原今天能够攻克百年难题,也是因为忠于自己的兴趣。
大学毕业前获得了郭沫若奖学金他在进入大学之初,本来是想学化学专业,在高中时就在准备化学竞赛。但是,后来逐渐发现自己对物理专业更加地感兴趣,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转到了物理专业,并很幸运地进入了“严济慈物理英才班”。他学习效率非常高,别人用一年才能完成的科研项目,他只需要一个月就能够完成。
年5篇Nature科研成果
22岁时,曹原发现了石墨烯超导角度,一天内在《Nature》连发2篇文章,轰动国际学界,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新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他也成为Nature杂志创刊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
年,曹原再次一天在《Nature》连发2篇论文,让国际学术界刮目相看。
年2月1日,24岁的他在《Nature》又发了一篇论文,发现了“魔角扭曲三层石墨烯(MATTG)”,再次令世界学术界震惊。
曹原能够取得这些让学术界震惊的研究成果,绝对离不开他善于钻研的学习兴趣和热爱折腾而锻炼出来的超强的动手能力。他中学的生物老师曾回忆,曹原不仅在学校弄了个实验室,还在家里弄个实验室,“他喜欢不停地倒腾。”
魔角扭曲三层石墨烯他的给高中物理老师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动手能力强,吸收知识很快,在课堂上经常踊跃发言,时常提出一些让老师都难以回答的难题。”
而曹原自己也多次说:“我只是比较爱读科技类课外书,像《科学探索者》,前前后后翻了好多遍,为我现在的知识面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现在的动手能力,也得益于小时候常在家捣鼓电子电路和化学实验。”
当他从事专业研究之余,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依然也动手研究。他对激光光学也较为感兴趣,发现传统的仪器价格昂贵,近10万一台。他竟然突发奇想用用了CD光盘来当作衍射光栅。自己动手DIY了个近红外光谱仪,并分享了整个制作过程,仅仅用了多元。
虽然他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另世界著名的成就,但是他面对荣誉和名利依然很清醒,做事依然很低调,极力地屏蔽掉外界的声音,让自己专心在科研上面。
03培养天才的特质
我们称曹原是“天才少年”,其实成为天才是他能够选择了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研究之路和默默地勤奋努力。正如美国数学家维纳的评价:“神童”和“天才”,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和不断努力,就不能成才,甚至堕落为庸才。
他的身上有两个最大的潜质“科研兴趣”和“动手实践”,作为家长可以注重培养:
一是培养兴趣比获得分数更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个孩子都会对不同的事物或者领域产生喜爱,这份喜爱就会萌发成最浓厚的兴趣。如果想给孩子一个有趣的人生,就要引导他,学会用已知的知识来解决未知的问题,也就是由熟悉的事物转向未知的事物,带着份热爱来探寻,而不是对陌生而不熟悉的领域产生抗拒。当孩子能够用开放的心态来买对生活中的一切,就是在给未来埋下了一颗兴趣的种子,这颗种子终有一天会开花结果。而不是每一天只让孩子盯着课本知识,眼里只有生硬的分数。
二是培养动手实践能力让孩子先学会折腾。每个孩子都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因此会看看这,动动那,有的家长觉得孩子爱折腾不老实,往往会呵斥住这些行为。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科学,因此带孩子先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自主探究,学会发现,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意识。给孩子一个自由折腾的空间,说次不如亲自动手做1次,不断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仰望星空总是能让我安静下来。天文摄影涉及包括光学、精密机械、电子电路、嵌入式程序等在内的多方面科学技术,折腾这些东西,都是我的兴趣。”
这是曹原的另一大爱好。祝福我们的天才少年,继续热衷于自己的兴趣,大胆折腾,创造出更卓越的成就,期待中国最年轻的诺贝尔奖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