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终将老去,我摸摸良心,把青春奉献于教育事业是我这辈子无悔的选择。希望同学们能透过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这个舞台、这束光线,看到新的希望,找到你们的未来!坚定信心,不要畏惧,勇往直前!”这句话来自我校艺术设计学院(电影技术学院)李华老师。
在第三十七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从广东省教育厅传来喜讯,我校艺术设计学院(电影技术学院)李华同志荣获“南粤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这个称号凝结着李华老师十多年奋斗的汗水,让我们一起追寻她的足迹吧。
从零到百分百,用爱培育专业之花
在“互联网+”口号刚刚在全国响起时,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就站了潮流前沿。年,李华看准这个专业发展趋势,在全省高校中国率先申报了新媒体传播类专业,该专业于年正式招收第一届学生。
“第一志愿上线人数仅为7人!”李华清晰地记得第一次面向全省招生时的困难情景。43位学生需调剂过来,报到人数为38人。第一次新生志愿摸底调研,八成学生希望转专业学习,同学们对该专业毫无信心,对前途更是感到迷茫。作为新生班主任,李华心里暗暗着急。为了及时与学生沟通,她几乎天天晚上在Q群里冒泡,利用课余、周末时间与同学们“黏糊”在一起。篮球场、网球场、足球场、学校周边的小吃店里,常常能看见她与学生欢声笑语打成一片的身影。
“年的九月,我来到这里,陌生的地方,陌生的面孔,总是会让人不太习惯、不太自然。但却有那么一个人,用自己独特的魅力使人觉得安然,让人无法拒绝,她就是我的班主任李华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点点滴滴的回忆汇聚起来,发现竟满满地都是老师的爱,突然觉得我们很幸运,因为真正能把学生当作儿女的老师不多,她无私地奉献自己一身绝艺,不求回报地培养我们,对我们的好远远超出了班主任的范围。”级石建旺、邓倩莹两位同学在《我眼中的李华老师》中这样写到。
看到同学们这些真挚的话语,李华的眼眶湿润了。在她心里,早已把每一个学生,都看做是自己的孩子,爱护孩子是母亲的天性。
这份爱的坚守最终得到了“回报”。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终于“火”了,考生第一志愿报考率逐年翻番,年达到%,年该专业高考录取平均分位列学校前列,近三分之一学生超过本科录取分数线,连续三年新生第一志愿报考率超过%,报到率达到92%以上。
多点开花结硕果,用心打造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近年来,李华带领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的教学团队,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与大型媒介、公司、政府机构对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将实习实训项目与专业课程无缝对接,前瞻性地提出了“三线通联”人才培养理念。
年1月,李华在《创意写作》课程中开始辅导学生,进行专业推广视频脚本的制作作业,从中整合出视频宣传片脚本,再导入另一位专业老师的《视频拍摄与剪辑》课程接续任务,分组指导学生拍摄,完成了专业宣传片并用于招生宣传,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
年10月省厅新闻报道
年第一部专业宣传片
与广州市体育局合作,连续三年负责世界级赛事广州马拉松大赛的现场与花絮视频拍摄项目。将体育局优质项目融入课程,先后协助广州市体育局举办WDS世界飘移汽车大赛、广州市世界杯篮球比赛、中泰拳王锦标赛等多个世界级赛事。
年,李华推动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联合马来西亚城市大学开展合作办学,成为全国第一个、广东省唯一的“一带一路”新媒体传媒类中外合作办学高职高专专业。同年,与香港浸会大学合作举办“香港电影技术工作坊”,共同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电影技术人才培养。年,获批为广东省首批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先后设立从化莲麻电影技术分院、从化南平微电影学院,通过视频制作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年,受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广东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委托,举办全国首期东西部对口协作培训试验班。同年,专业团队承办了广东省全矩阵数字内容制作及运营技术职业技能竞赛。
首届广州(国际)城市影像大赛晚会
年18网络新生作品展活动
第二届广州(国际)城市影像大赛短视频金奖证书
全国首期东西部对口协作培训退役军人专班合影
创新推荐实习就业,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大多数企业也是第一次启用大一的学生。很多企业之所以相信李华的推荐,是因为看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