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始计》篇第一章——军事重要,兵者,国之大事
第一章讲军事重要,战争与和平时都需要仔细研究考察。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以不仔细研究考察的。
这一章主要讲军事重要,战争与和平时都要仔细研究考察。即兵者,国之大事。本章分析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使用2W1H方法分析国之大事;第二部分是对比《战争论》和《孙子兵法》的战略金字塔;第三部分是分析不同时期的军事战略。首先给出这章的总的思维导图,方便大家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如图1所示)。
图1军事重要的思维导图大家对于这段的白话文翻译基本上都这样,还能解读出更多的东西吗?
我们可以求助我们万能的通用方法论,在通用方法论中有溯因推理,而通过溯因推理可以联想到另外两大推理:归纳和演绎,从而得到2W1H分析法,我们可以使用2W1H来分析这一段,看看通用方法论的威力(如图2所示)。
图2通用方法论的思维导图2W1H,即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和怎么做(How)?我们使用它来分析一下“国之大事”。
(一)那国之大事是什么呢?
《左传》中写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的是祭祀,戎指的是军事战争,即国家的大事是战争和祭祀。
(二)为什么它们是国之大事呢?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大事,因为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和国家存亡,所以重要。在古代,人们认为祭祀关系到种族延续,通过祭祀求得保佑。而战争和祭祀都关系到种族延续,所以都重要,是国家的大事(如图3所示)。
图3国之大事的思维导图(三)那战争和祭祀应该怎么做呢?
因为战争关系到人民生死和国家存亡,所以要慎战,以防亡国,要做到《九地》篇和《火攻》篇所说“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那祭祀呢?人们通过将祭祀制度化和隆重化,从而显示祭祀的重要性。比如清明祭祖,出征祭天,皇帝祭天,北京的天坛就是古代皇帝祭祀的场所。《礼记·祭统》写道:“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意思是说祭礼最重要。隆重化呢?将各种好东西拿出来祭祀,还有各种相应的礼节和活动等等。现代有人戏言:“祭祀是对神的贿赂。”从这点来说,祭祀的东西也都是好东西,比如皮帛、玉制礼器、美食,甚至还有用血等做祭品。
古代国家的大事有两件:战争和祭祀,两者都是关系到种族的延续的,所以这两件事在古代是尤为重要的,因为重要,所以就要认真对待。
古代的大事包括战争和祭祀,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现代,那现代的国家大事又包括哪些呢?
(四)战争理论结构
兵者,指的是军事战争,但是《孙子兵法》中并没有详细的定义。我们可以看看《战争论》是如何定义战争的,以便于我们进行深入的理解。
《战争论》中对战争的定义为:“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战争的目的是通过媾和而获得利益。
《战争论》中论述了战争金字塔,分为战斗、战术和战略三层,下层目标是达到上层目标的手段。战斗的目标是使敌人无力抵抗,战斗的手段是消灭敌人;战术的目标是获得胜利,战术的手段是使用军队;战略的目标是媾和,战略的手段是战术胜利。因为战斗的手段是消灭敌人,就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所以战争是国家的大事,需要认真思考和对待(如图4所示)。
图4《战争论》的战略金字塔按照《战争论》这种金字塔结构,我们也可以将《孙子兵法》画成这样的金字塔结构(如图5所示)。
图5《孙子兵法》的战略金字塔《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既然都可以画成金字塔的结构,那么就很方便进行对比分析。《孙子兵法》和《战争论》都有战略和战术,而《战争论》有战斗,《孙子兵法》有战地,这是相区别的地方,当然,这并不是说《战争论》里没有战斗,或者《孙子兵法》没有战斗,而只是强调两本书在逻辑上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什么是战略呢?战略这个词大家都听过,但是可能没几个人知道它的具体含义,百科上的解释为:“战略是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简单的说,战略就是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相对于战术来说,战略一般都是长期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战术是指导和进行战斗的方法。战斗是敌对双方进行的有组织的武装冲突。
以二战的德国为例,二战时德国的战略是:抢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征服世界。这个口号不利于领导德国群众,而德国自己的宣传是:为德国扩展更大的生存空间。这个口号更有蛊惑性。二战前德国发展比其他西方国家晚,世界的殖民地被瓜分殆尽,而德国要发展需要殖民地的资源,廉价劳动力和商品销售地,所以德国发动战争的理由就变成了:为德国扩展更大的生存空间。这个战略需要战术成功来完成。
二战时德国的战术是什么?二战时德国最主要的战术就是“闪电战”。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用机械化部队来快速切割敌军主力来达到预期效果。闪电战的核心元素是:速度、奇袭、集中。德国使用闪电战攻打波兰,就是战斗。
《战争论》的战略是以战术胜利来获得媾和利益。《孙子兵法》的战略是以最小成本获得胜利。两者都是要获得胜利,而《战争论》强调的是利益,而《孙子兵法》强调的是成本。是不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商业上的价格和成本,利益对应价格,如何卖出最高的价格;成本对应于产品成本,如何最小化产品成本。所以说,军事和管理学是互通的,二者都是研究竞争的。
(五)不同时期的军事战略
我们可以使用通用方法论的联想方法来丰富“兵者”的内容,比如在不同时期,国家对于军事的战略是相同的吗?在战争时期该如何做?原则是什么?在和平时期如何做,原则是什么呢?战争开始前如何做?开始后又该如何做呢?
在战争时期,军事的原则按照《孙子兵法》所说就是慎战,因为军事关系到军民生死和国家存亡,不谨慎考察而决定,很可能导致亡国。
战争时期也不是一直打仗,其中也会有相对和平的时候,那在战争开始前该怎么做呢?可以将分成两个时期,一个是战争开始前,一个是战争开始后。战争开始前,君主和将领要做到慎战,不能凭自己的喜怒而开始战争,这一点孙武在《火攻》篇中说道:“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而在战争开始后,任何一次战斗也要有利益,《火攻》篇写道:“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符合国家利益就行动,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如果我们对这句话再做些联想,很容易想到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论述国家关系的名言:“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也就是说,国家之间本质的还是利益,这和孙子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揭示了利益是军事活动的核心衡量标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很多轴心国阵营的国家因为利益,最后也加入到了同盟国(如图6所示)。
图6不同时期军事战略和平时期,军事该如何做呢?和平时期的原则是适度国防,防止军备竞赛。这一点,《孙子兵法》并没有讲,而是两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的教训。
军事活动不仅在战争时是国家的大事,关乎国家的存亡,在和平时期也是国家的大事,也会关乎国家的存亡。苏联就是在和平时期因为军备竞赛而解体的。
在和平时期,军事活动表现为国防,国防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安全,国防需要金钱投入,那么投入多少合适呢?
极限推理逻辑:将条件推到极限,验证得到的结果,然后再得到通用的结论。
这里介绍一个极限推理逻辑,对于验证逻辑思维很有作用,我将列举几个极限推理逻辑在物理学、军事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上的应用。
国防预算一般都是按照GDP的占比进行衡量的,比如美国年的国防预算是GDP的3.59%,俄罗斯是3.32%,中国是1.28%。
按照逻辑,如果国防的投入是0,就是对国防没有任何投入,那么就会导致没有国防。没有国防的话,一旦战争发生,就会导致无兵可用,战争就会失败,即没有国防就不能保证安全。如果将经济收入的%投入国防,就会导致国内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影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既然经济收入的0%和%投入国防对于国家都是不利的,那么必然在0%和%之间存在一个最优点,既能使得国防具备抵御外敌的实力,又能使得经济正常运行。
如果国防预算的投入是0%,那么就没有国防,安全等级为0;随着投入的增加,安全性也在增加,当投入是%时,国防投入最大,安全性最高,所以安全随着国防预算的增加而增加,安全是一条随着预算增加的上升曲线。如果国防预算是GDP的0%,那么资金都可以用来发展国家经济等,经济发展水平最高;随着国防预算的提高,投入经济建设的资金也在减少,经济发展减慢;当国防预算是%时,经济发展减少到最小,经济停滞。所以经济发展是随着国防预算增加而减少的递减曲线。
这样必定存在一个最优的国防预算n%,可以平衡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发展,使得国家的综合利益最大化(如图7所示)。
图7军费和发展的均衡增加国防预算很容易陷入与其他国家的军备竞赛。A国家增加了国防预算,B国家因此感到了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胁,也增加了国防预算;B国家增加了国防预算反过来又使A国家感到威胁,进而又增加国防预算,从而形成了A国和B国之间的军备竞赛,也就是系统思考的正反馈模型。军备竞赛严重威胁国家安全和影响经济发展,应该尽力避免。
从历史的结果来看,军备竞赛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导致战争,最后通过战争来结束军备竞赛,也就是一方战败后放弃竞赛,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军备竞赛就是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另外一种是一方因为军备竞赛而导致经济崩溃,最后放弃竞赛,美苏军备竞赛就是以苏联的经济崩溃而告终。
美苏军备竞赛。年,美国和苏联进入冷战,军备竞赛不断升级,他们都试图超过对方。年7月16日,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也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核垄断地位。年10月31日,美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年8月12日苏联也进行第一次氢弹试验。随后,美苏在核武器的实战化、高质量、小型化方面展开竞赛。两国储存的核弹头总数达4.5万枚以上,占世界核弹头总数90%以上。
此时,美国的GDP差不多是苏联的2倍。如年,美国的GDP是亿美元,苏联是美元(如图8所示)。
图8美苏军备竞赛GDP对比美国的国防预算占GDP的6%左右,苏联为了使得国防预算总额不低于美国,国防预算就需要更高的比例,苏联的国防预算占GDP的12%左右,是美国的2倍,美苏两国的国防预算大体相同(如图9所示)。
图9美苏军备竞赛国防预算GDP占比两国彼此的核弹头已经太多了,战争的代价对于双方都是不可承受的。而美国具有经济上的优势,为了从经济上拖垮苏联,美国就向太空发展,提出星球大战计划。此计划由于太过超前,耗资巨大,而且技术上的要求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完全达到实际运用的水平,但是也迫使苏联投入巨资向太空发展。因为军费的开支过大,又造成苏联的民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比例远小于美国,长此以往,苏联的国民经济受到严重损害,人民生活的质量与水平远远落后于欧美,最终将苏联从经济上拖垮了,并且导致苏联的分裂解体。美国由于冷战的对手不复存在,所以可以收缩军费开支,加上战略防御倡议的技术难度实在太大,所以苏联解体后,项目很快就结束了。为什么美国用经济拖垮苏联而不是其他方面,核战争的代价太大,所以不能选择。相对苏联来说,美国的经济具备优势,那么苏联就是劣势,用自己的优势攻击对手的劣势,可以获得更大成果,这符合军事学集中自己优势力量打击敌人弱点的原则。
军备竞赛还有第三种结果,就是双方通过沟通等方式增加互信,均减少国防预算来停止军备竞赛。
军事很重要,所以在战争时要慎重,以防亡国;在和平时,应该适当国防,防止军备竞赛。
下边我们介绍极限推理逻辑的其他应用,这算是扩展学习。
在物理学中,有著名的伽利略斜面实验,将小车从相同高度的斜面由静止开始自由滚下,测量小车滚动的距离。有三种斜面,第一种斜面上放着毛巾,第二种斜面上放着棉布,第三种斜面放着木板,毛巾的阻力棉布的阻力木板的阻力。小车在毛巾上的滚动距离最短,在棉布上的滚动距离大于毛巾上的滚动距离,在木板上的滚动距离最长(如图10所示)。
图10伽利略惯性实验从实验可以看出,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长,小车速度下降得越慢。那么随着阻力的减小,小车移动的距离越来越远,小车的速度下降越来越慢。当阻力为0时,小车会一直运行到无穷远,小车的速度保持不变,这就是惯性定律。后来被牛顿总结为牛顿的第一定律:任何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的时候,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在军事学中,兰切斯特法则包含了远距离作战法则和近距离作战法则。第一法则,远距离作战时:战斗力=武器性能×兵力数,即E=mv。第二法则,近距离作战时:战斗力=武器性能×兵力数的平方,即E=mv2。当协同作用为0时,可以得到远距离作战法则,当协同作用无穷大时,可以得到近距离作战法则,兰切斯特法则可以通过将条件推到极限来理解。现实的战斗介于第一法则和第二法则之间。克劳塞维茨在战略五要素的数学要素中介绍了两种作战队形,一种是直线式,这类似于兰切斯特第一法则,另一种是向心圆式,这类似于第二法则。现实战争是这两种形式不同程度的组合。
在经济学界,美国供给学派经济学家拉弗知名度颇高。拉弗先生以其“拉弗曲线”而著称于世,并当上了里根总统的经济顾问,为里根政府推行减税政策出谋划策。按照“供应学派”的经典说法,减税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则会扩大国家的税基,因此即便税率下降了,国家的税收总收入非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据说,阿瑟拉弗当时是一位籍籍无名的年轻经济学家,在一次酒会上信手在一张餐巾纸上画了一幅税率与税收关系的曲线图,谁都没想到这条漫不经心的“拉弗曲线”后来成了“供应学派”和共和党人一再强调的税收改革的图腾。拉弗曲线可以通过极限推理逻辑获得:税收总额=税率×税基。当税率为0%时,企业生产虽然因免税获取了最大化利润,此时税基达到最大化。但税收总额=税率×税基=0;当税率为%时,企业的全部收入上缴政府,货币经济中的全部生产将因无利可图而停止,并为逃税转向物物交换经济,此时税基为0,所以税收总额=税率×税基=0。当税率从0%开始,最后增加到%的过程中,税收总额从0逐渐增大,然后再缩小为0,那么就必然存在一个最优税率,使得税收总额最大化。拉弗曲线必然有一个转折点,在此点之下,即在一定的税率之下,政府的税收随税率的升高而增加,一旦税率的增加越过了这一转折点,政府税收将随税率的进一步提高而减少。
设税率为F点是税收达到最大值E,则EF线以右的区域被称为税收禁区。“拉弗曲线”认为:税率高并不等于实际税收就高。税率太高,人们就被吓跑了,结果是什么经济活动都不发生,你反而收不上税来(如图11所示)。
图11拉弗曲线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很多政策都具有进攻性,那么应该选择哪种方式最好呢?他首先做的是减税。为什么是减税,而不是其他呢?比如联合军演,将军队开入争议地区,打贸易战?美国的GDP是世界第一,对于任何国家,美国都有经济优势。而美国减税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经济优势,然后集中这个优势打击别国的弱点。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合外力决定成果。资本可以获得的收益是资本从一国移动到另一国的动力,而成本是资本移动的阻力,合外力=动力-阻力,这个合外力决定了资本的移动。减税政策相当于降低了资本在美国的成本,从而使得合外力增加,资本向美国流动。别国如果要想让国内的资本不向美国移动,有3种方法,第一种也是减税,降低资本在国内的成本,使得资本成本趋近和美国的相同。第二种是提高资本在本国的收益,这样可以使得资本在国内受到的合外力和美国相同,这就会减少了资本向美国的移动,比如补贴政策。第三种是增加资本从国内向美国移动的阻力,比如外汇管制,这样合外力会减少,也能阻止资本向美国流动。也可以是以上2种或者3种方法的组合。美国大幅减税短期肯定会对外汇市场产生冲击,因为资本在美国的成本降低,资本会向成本低的地方流动,那么对于美元的需求就会增加。需求增加导致美元价格上升,大家争相将本币兑换成美元,那么每购买1美元就需要更多本币,也就是汇率上升。
在管理学中,存在着单位产品利润和销售量之间的矛盾。总利润T等于单位产品利润I乘以销售量Q,即T=IQ。降低产品的价格,会增加销售量,当价格等于成本时,单位产品利润I=0,销售量最大化,但是总利润T=IQ=0。提高价格可以提高单位利润,但减少销量,当产品价格为无穷大时,单位产品利润最高,但是销售量为Q=0,总利润T=IQ=0。所以必定存在一个最优价格点,使得单位产品利润和价格均衡,从而使销售总利润最大化。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说:“定价即经营。做生意的诀窍在于,找到能够得到客户认同、心甘情愿付钱购买的最高价格,然后以这个价格销售产品。定价是攸关一家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决策。”
在管理学中,有世界三大生产理论,分别为流水线生产,精益生产(包括丰田生产方式)和TOC制约理论。这三大理论的主要目标都是产出速度最大化。它们的运作都是基于缓冲管理的负反馈模型。比如丰田生产方式的库存缓冲为多少合适呢?一方面,库存是负债,所以库存越小越好,0为库存最小值。另一方面,库存可以缩短交货周期和应对扰动,库存越大应对扰动的能力越强,系统越稳定,所以库存越大越好。那么就必然在0和无穷大之间存在一个最优库存点来平衡库存成本和系统稳定,使得这个库存,既能有效应对扰动,又能将库存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
#孙子兵法##通用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