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饮食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论网络国防与国家大安全观秦安战略
TUhjnbcbe - 2025/1/1 19:32:00

编者按

《秦安观点》是为配合第四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工作,学习落实十九大精神,在网络空间和通过网络空间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整理数年来在各种报刊发表的文章,以资参考。本文年1月在《中国信息安全》发表。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将网络和信息安全视为牵涉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新的综合性挑战,使我们对网络空间安全与发展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此,必须启动以网络国防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模式升级,建立自己的网络国防力量,树立契合时代特征的国家大安全观,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

以互联网为主体的全球网络空间迅速兴起、发展和普及,网络战力量异军突起,打破了原有的国家防卫格局,网络国防成为网络时代国防的全新内容,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属性。深度剖析网络国防,明确其目标任务,树立国家大安全观,既是三中全会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战略目标,也是军队信息化转型的主要任务和战斗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成为新时期维护国家社会平稳发展,谋求网络空间利益的重要手段,是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的必然选择。

一、国防和网络国防的涵义

(一)国防的概念

古代认为礼仪事关国体,必须严明,谨防僭越,故称国防。《后汉书·孔融传》:“窃闻领荆州牧刘表桀逆放恣,所为不轨,至乃郊祭天地,拟仪社稷……臣愚以为宜隐郊祀之事,以崇国防。”一般来说,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所采取的军事及其它方面的防御措施称为国防。《宾退录》卷二引宋张载解《诗·卷耳》:“闺阃诚难与国防,默嗟徒御困高冈。”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国防不仅要保卫国家领土主权,也要严明国家“礼仪”。“礼仪”可以引申为我们现在所讲的国家文化,可以归类到意识形态的范畴。

(二)网络国防的定义

目前,虚拟的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存的全新空间,网络国防随之产生,“网络国防脆弱,后果不堪设想”的网防意识日益强烈。

网络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御网络侵略,守卫网络边疆,打击网络恐怖主义,制止网络意识形态颠覆,捍卫国家网络主权和网络空间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网络国防的概念是基于传统国防概念给出,但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国防改为网络国防。一是提出了网络边疆、网络主权等概念。随着网络空间成为人类社会的“第二类生存空间”,网络边疆已客观存在,成为国家安全必要的“警戒线”,网络主权随之产生,成为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网络边疆和网络主权概念成为研究网络国防战略相关问题的逻辑起点。二是明确了打击恐怖主义的任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国际恐怖组织越来越多地利用其开放性与隐蔽性,募集资金、征召人员、进行恫吓威胁和组织跨国犯罪,成为国家安全和世界信息安全的隐患。因此打击恐怖主义应成为网络国防的明确任务。三是增加了制止网络意识形态颠覆的要求。网络时代的到来,把国家安全的视野从单纯的物理疆域扩充至数字化空间。社交网络新媒体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针对网络空间现实和潜在威胁,应加紧防范网络政治颠覆行为,既打政治仗,又打军事仗,获取制网权和制信息流动权,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三)网络国防的涵义

网络国防的基本属性和内涵可以从以下多个角度来理解。

1.从历史的维度看,网络国防成为最具时代特色的国防,是技术发展和生产力方式转变的必然产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明,推动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信息涌动的新时代,人们开始面对信息浪潮冲击,并最终生存在信息海洋中。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网络空间迅速成为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的承载体,成为国家战略利益的制高点,成为国家防卫的新边疆。同时,技术的推陈出新、日新月异也在不断改变着网络边疆。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技术的应用和逐渐普及,将使网络进一步把触角伸向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呈现为“通联万物、更新万象”的人类活动新空间。网络国防的内涵和外延的深度和广度将在技术更新驱动下不断拓展,成为最贴近时代变化,最具备时代特色的国家防务。

2.从空间的属性看,网络国防面对动态变化的虚拟空间,需要守卫国民生存的“第二空间”。网络国防面对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虚拟空间。其“边境线”根据网络建设能力、利用能力和控制能力大小而划分,即“网络疆域=已建网络+控制网络-被控网络”,它是变化的,非线性的,在实时对抗中此消彼长。特别是当互联网成为超过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使用的工具时,网络空间其实已经开始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从完全的虚拟世界转变成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网络空间作为承载在实体空间之上的虚拟的空间,已经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客观环境。在陆海空等实体空间解决了物质需求后,人们开始利用虚拟空间实现信息交流,满足精神需求。网络空间承载着人类社会最具时代特色的社会交往方式和思想交流模式,已成为人类社会的精神家园。国家防务也自然从陆海空天实体空间延展到虚拟的网络空间。

3.从主权的视角看,网络国防成为捍卫主权的新内容,既要管辖规范行为,更要防范思想颠覆。在网络环境中,由于一国公民的行为空间有了新的扩展,与此相应,国家主权概念也有了新的内涵。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其主要内容就是国家在网络空间的所有权、管辖权和主权不容侵犯。在互联网时代,国际政治已经从地域空间、外太空扩展到网络空间,网络已成为新的国际政治角力场之一,网络渗透和信息入侵日益激烈,捍卫国家网络主权对内表现为对公民在网络空间行为的管辖规范,对外表现为防备和抵御网络侵略,制止网络意识形态颠覆。捍卫国家网络主权和网络空间安全,既要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维护社会稳定,又要防备和抵御网络侵略,守卫网络边疆,更要制止网络意识形态颠覆,防范思想殖民。

4.从博弈的角度看,网络国防是应对对手挑战的必然选择,既要准备硬战争,更要打胜软战争。“网络总统”奥巴马执掌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大权后,互联网及其衍生物社交网络就不仅仅是个人化的工具,而且成为了美国拥有的一件新武器。美国利用社交网络等网络空间的“飞船巨舰”进行的互联网世界“圈地运动”,描绘出其“网络新边疆”。美国抢占网络空间制高点的霸权作法暴露无遗。在国际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有它自己的语言、交往与行为方式,是开放、无边界的空间,它的出现不单单是传送手段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代表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促使战争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网络战始作俑者美国的凌厉战略攻势,是我国家安全和执政地位面临严峻挑战,网络国防既要准备“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军事仗”,也要应对和打赢天天都在发生的“政治仗”。

5.从哲学的观念看,网络国防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既要把握国防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凸显其特殊性。网络国防既涵盖具体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也包括人们从实体空间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信息和认知,网络国防面对的是虚实结合的全新范畴,既包括传统国防的打击、瘫痪和摧毁,又形成虚拟空间的驱动与控制,文化角力与思想殖民。尤其是网络国防呈现为信息运动和信息力量的整体表现形式,体现出程序驱动的信息流承载的国防力量,使网络国防从原来维护国家利益的军队对抗,扩展为国家、军队,及各种目的性组织和个人之间的混合复杂对抗。

二、网络国防的特征

由于网络空间不同于陆海空天等实体空间,网络国防不同于传统的陆海空天国防概念,呈现出活动软性化、边境弹性化、手段多样化、范畴全域化和力量多元化的特征。

1.网络国防活动软性化。网络空间融入陆、海、空、天四个传统战场,涉及物理域、信息域和认知域和社会域四个领域,涵盖信息、承载信息的网络(包括嵌入的处理器和控制器)和使用信息的人三类要素。网络空间不仅成为联合作战的血脉和纽带,也成为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思想交流的贴身平台,甚至成为人的第六感官。这些特性决定了网络国防活动的软性特征,既毁坏于无形,也可攻心于无声。

2.网络国防边境弹性化。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多路由、多节点特性为我们带来了一条“无形但有界”的复杂“新疆界”,网络空间融入实体空间,形成了由比特构建的“数字长城”,比特化的网络边疆与传统的边防、海防、空防不同,家家都在边防线,人人都是网防员,网络国防联接千万家、涉及你我他,呈现出“其大无外、其大无内”的内涵与外延,并随着技术发展时期、斗争对抗阶段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3.网络国防手段多样化。由于网络空间融入陆海空天战场,构成直达心理认知的意识形态范畴,其武器和手段多样化趋势明显。网络国防的武器既包括能量武器等硬杀伤,也包括病毒、木马等软手段,还包括社交网络、“虚拟大使馆”等网络空间的“飞船巨舰”,同时其作战手段也突破了传统范畴,具备了网络情报战、网络阻瘫战、网络防御战、网络心理战和网络控制战等独特样式。

4.网络国防范畴全域化。传统国防的范畴主要集中在陆海空天等实体空间,据聚焦点在物理域。而网络国防的范畴有了极大的拓展,包括了物理域、信息域、认知域和社会域全域范畴。在物理域范畴,可以能量攻击,也可以“震网”损伤;在信息域范畴,木马病毒能够全网扩散;在认知域范畴,可以攻心于无声;在社会域范畴,一个小贩引起的网络革命可以批量颠覆西亚北非国家政权。

5.网络国防力量多元化。网络国防力量体系与传统的国防力量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的国防面对领土、领空、领海防卫时,核心和主体力量都是军队。但在网络国防中,力量体系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网络国防的对象从传统中单一的国家(地区)的军队拓展到包括个人在内的综合体,主权国家、经济竞争者、各种罪犯、黑客、恐怖主义者和内部人员,都可能成为网络国防的敌人,网络国防的力量也从国家的军队拓展成一支军政联合、军民融合的复合力量。

三、网络国防的目标任务与国家大安全观

(一)网络国防的目标和任务

1.维护国家网络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防备和抵抗网络侵略,保卫网络边疆的安全,维护国家在网络空间的安全利益。具备在网络空间或通过网络空间反对和遏制“台独”,打击“东突”、“藏独”等分裂势力的能力,捍卫国家网络主权和领土完整。服从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维护网络时代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安全。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坚持独立自主和全民自卫原则,加强网络国防力量建设。坚持自卫防御的网络国防战略,不与任何国家进行网络军备竞赛。

2.维护虚拟网络社会和谐稳定。中国网络国防力量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网络经济建设,依法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人才、装备、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为地方网络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改善网络空间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科学组织网络空间非战争军事行动准备,针对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搞好战略预置,加强应急网络专业力量建设,提高遂行反恐维稳、应急救援、安全警戒任务的能力。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重要任务,坚决打击敌对势力网络颠覆破坏活动,打击网络恐怖主义。

3.推进网络国防和军队转型建设。以核心军事能力应向第五维度空间拓展,向战略博弈的制高点聚焦为核心,深化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理论研究,推进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发展新型作战力量,着力构建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体系。深入推进网络空间军事训练转变,加紧实施网络空间人才战略工程,提高以打赢网络空间“政治仗”和“军事仗”为核心,完成多样化网络空间军事任务能力,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统筹经济建设和网络国防建设,实行军民融合式发展,建立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网络战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积极稳妥地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网络空间战略筹划和管理,努力推进网络国防和网络战力量建设科学发展。

4.维护世界网络空间公平秩序。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网络空间安全观,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网络空间热点问题和国际争端,反对任意在网络空间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网络空间侵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展网络空间对外军事交往,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网络空间军事合作关系,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网络空间集体安全机制和军事互信机制。坚持开放、务实、合作的理念,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安全合作,加强与主要国家和周边国家的网络空间战略协作和磋商,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网络空间军事交流与合作。支持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实现有效的网络空间军备控制,维护全球网络空间战略稳定。

(二)网络时代国家大安全观

1.加强网络空间整体安全意识,树立全民防卫观

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其接受总统提名的演说中提出了“新边疆”的纲领性口号。肯尼迪号召美国人民,要勇敢地面对“未知的科学与空间领域、未解决的和平与战争问题、未征服的无知与偏见等等”。事实上,在网络空间这个战略博弈和军事角力的新领域,网络国防的建设最迫切解决的是观念更新问题。尤其是面对我国网络用户庞大、安全意识淡薄的局面,无论是军队还是地方,无论是军人还是百姓,都要克服传统观念的偏见,摒弃重视实体战场而不重视虚拟战场的传统观念,军民一体、军地融合,形成合力,加速推动网络国防建设进入快车道。

2.提升网络国防战略管理思维,树立全维战略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高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网络国防与国家大安全观秦安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