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陆军军医大学抽组人医疗队连夜奔赴武汉支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战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有不少是参加甚至是多次参加过各种疫情防控战斗的“老兵”,他们战胜过“非典”,出征过汶川,打败过埃博拉病毒。今天,当人民需要时,他们义无反顾地再次走向“战场”,为武汉人民送上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力量。
除夕夜,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出征
笔者采访了他们中的5位,有医疗队领导、专家教授、退役人员、文职医生、普通护士,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医疗队员们无私无畏、无怨无悔的良好形象。他们是——
护理组组长宋彩萍:队员的安全和患者的健康同样重要
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护理组组长宋彩萍(中)在查房
来自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护士白秀梅说:“当我走出病房,看到寒风的夜灯下等着我们的宋姐姐,我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她让我变得更勇敢,也让我感到特别温暖。”
白秀梅口中的“宋姐姐”,是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护理组组长宋彩萍大校,她曾参加过抗击埃博拉病毒等多次大项卫勤任务。她是队员眼中的“铁娘子”,负担着整个医疗队护理工作的筹划、实施、推进,工作连轴转,常常来不及吃饭、睡觉。细心的队员给她算了一笔账,医疗队到达武汉后的4天里,她总的睡眠时间不到7个小时。
宋彩萍担医院普通病房改造成传染病用房的重任。她带着几名曾跟她一起奋战在抗击埃博拉病毒一线的医护人员,争分夺秒,研究病区结构,绘制传染病防护的流程路线图。为了让区域划分和进出路线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宋彩萍一趟一趟走,一遍一遍改,小小的一张图纸,她反复修改了十几遍,每一个细节都反复琢磨,每一个环节都细致谨慎,她说“忽略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增加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在她的感召下,队员们带着这种严谨细致、科学务实的作风加班加点准备病区,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整个病区的改造工作,为及时收治患者赢得了宝贵时间,也为医务人员的安全保障筑牢了防线。
专家教授李琦:每一个患者的健康情况都必须掌握
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专家教授李琦(中)在指导制定治疗方案
让自己置身“红区”,把患者健康放在第一位。作为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呼吸与重症医学专家,李琦总是说:“我是病区主任,我必须熟知每一个患者的身体状况。”为了确保全面了解每一位患者的病史、科学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55岁的李琦教授坚持逐一查房,从病史到病情,从制定治疗方案到进行心理疏导,细致入微。
患者邓某(化名)因对病情的恐惧而焦躁不安,反复询问医生护士:“听说老年人被病毒感染了很危险,我会不会死?我能救活吗?”激动时双眼通红,噙满泪水。李琦教授见状,来到他病床前,耐心地讲解了发病机理、传染途径、治疗方案和预后,并一遍遍安抚他,要树立战胜病毒的信心。他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疏导,让邓某树立了面对病魔、战胜病魔的信心,情绪逐渐稳定下来。他说:“你是解放军,是大专家,我相信你,我会好好配合你们治疗。”
每天全部查房完毕,已是晚上8点多。接近0摄氏度的武汉,厚厚的防护服里,李琦早已汗如雨下。普通人穿着防护服在病房“红区”,两小时就必须轮换一次,而年逾半百的李琦,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最危险的病房“红区”一待就是4个多小时。在他心里,患者的健康是第一位的。
医疗队队员张丽敏:人民有需要的地方就是我要战斗的地方
工作中的张丽敏(左)
“作为一个17年前参加过抗‘非典’之战,6年前又参加抗击埃博拉病毒的老队员,在这种时候,我必须第一个站出来,到疫区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从事护理工作20年的张丽敏含着泪说。
作为医疗队护理骨干,张丽敏协助护理组组长承担着大量的护理管理工作。她把自己总结的“小汤山经验”“抗埃经验”结合实际运用到这次的护理工作中,从病房区域的划分、医护流程的设计,到“碰肘礼”、手势暗号、防护服上写鼓励和画笑脸等实用招数的推广,都凝聚了她的智慧和心血。在她每日的工作安排表上,事无巨细密密麻麻写了3页纸共计30多项。她说:“无论何时何地,人民有需要的地方就是我要战斗的地方。”
文职医生王斌:为了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病房里的王斌
“祖国需要我,我就会去。生死有命,就算死也要死得有意义。”1月21日,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文职医生王斌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我很害怕老了以后回忆起来,一辈子没有做几件有意义的事,那很悲哀,比死亡更让人难以接受。”
为了做有意义的事而奋不顾身,王斌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作为四个医疗小组组长之一的王斌,大部分时间都忙碌在患者身边,除了正常排班时间,他常常放弃休息,主动到患者身边处理各种异常情况。一天,28岁、体重多斤的患者胡某(化名),病情突然发生变化,张着嘴,喘不过气来,像是有异物堵住了气道,血氧饱和度一度降到68%。情况紧急,大家都非常担心患者安危。已经在病房工作4个多小时、本该下班的王斌得知后,立刻来到患者身边,细致观察患者体征。结合患者检查结果和入院以来的情况,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王斌立刻做出判断,患者呼吸不畅是由于肥胖舌后坠引发的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他双手慢慢扶起患者,一边安抚,一边指导患者呼吸,患者症状即刻得到缓解。随后,王斌为患者进行了针对性的治疗,患者情况逐渐好转。如今,患者已经可以下地行走,每顿还能吃上两碗饭。而当天,王斌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病房忙碌近8小时,衣服被汗水湿透一遍又一遍,一整天没有小便,脱下防护服时脸色苍白几近虚脱。
护士沈雪:我热爱我的职业,我要陪在患者身旁
工作中的沈雪(右)
“我是呼吸科护士,更应该回到患者身边,请让我回到病房工作。”1月31日,身体刚刚好转的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队员沈雪就再次申请回到病房、回到患者身边。
1月29日中午,沈雪和队员们正在44病房里紧张忙碌着。由于前夜夜班后没有睡好,沈雪感觉头有些昏沉,进入病房不久就感觉有些恶心想吐。在闷热的防护服里,这种感觉随着工作量的增加愈加强烈。“坚持住,一定要坚持住。”沈雪一边深呼吸,一边为自己加油打气。
这时,50多岁的患者张某(化名)因食道癌术后低蛋白血症导致肢体肿胀,血管看不清也摸不到,给打留置针带来很大难题。作为科室操作能手,这时的沈雪无法将自己置身事外。她来到患者身边,用戴着3层手套的手指,仔细辨别患者血管走向,强忍着阵阵袭来的呕吐感,屏神定气,一针见血。打好留置针,沈雪再也忍不住,冲出病房,呕吐起来。
考虑到沈雪的身体状况,医疗队领导让其换到半污染区工作。次日,身体刚刚好转的沈雪,就申请再次要回到患者身边。
在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像沈雪这样,脱下防护服呕吐不已、又再次回到病房的护士,还有很多。她们说:“一个护士最幸福的,就是能为患者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我热爱我的职业,我愿意时时刻刻都陪伴在她们身边。”
(图片由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