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密云水库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隆重召开。这是水库拦洪成功之后出席大会的英雄们被誉为“水库工地上的先进旗帜,是社会主义建设战线上的尖兵。”在这次会议上,香河县有五个先进集体及代表,十四名先进生产者,三名先进工作者被表彰。让我们把他们的名字抄录在这里:
先进集体和先进集体代表:
十团生龙活虎突击队/张松如
八团董存瑞突击队/安殿新
八团三营突击队/张永福
八团二菅突击队/崔廷发
七团/王福海
先进生产者代表
刘振德/混合大队架子工
曹克仁/十团红旗突击队队长
王怀青/十团二营白河突击队队长
杨庆/九团木工
王起瑞/九团野战突击队队长
张金庭/九团二营教导员
黄玉亮/九团二营民工
杨桂荣/(女)八团食堂组长
勾连荣/八团木业组长
黄稀太/七团宇宙突击队队长
王宣/七团冠军突击队队长
郎德茂/七团无敌突击队队长
宋长和/七团闪电突击队队长
先进工作者代表:
王增伶/八团副团长
张友/十团政委
高玉田/九团团长
名列榜首的是生龙活虎突击队。从本文的前两部分中,读者已对他们的事迹略知一、二,这里再简要介绍他们的一些事迹。这个队是一九五八年十月组建的,开始由张友任队长,一九五九年一月香、宝合并以后,由张松发担任队长,由开始的九十多人精简到四十四人。他们都来自潮白河畔的农村,过去深受水患之苦,听说要修密云水库,让千年害河变利河,个个自愿来到水库工地。在工地坚决听党的话,响应党的号召,苦干、实干、巧干,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二十六项生产任务,成为水库工作上一面高工效的红旗。仅拦洪之前的一年里,就荣获十八面奖旗,全体队员均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人们盛赞生龙活虎队是高工效的先锋队,破难关、攻关键的尖兵队和帮助别人共同前进的协作队。
说他们是高工效的先锋队是因为他们十个月完成了三十三个月的定额工作量,实现他们向全工地倡议的一人要干三人活,一个月任务十天完的口号。自开工到一九五九年二月,共担任一百天的手推车运料任务。人手一辆千斤车,自装自卸,直接上坝,平均往反三里多路的运距,每人每天平均运料三十车,共六点四立米,超过定额(一点六立米)三倍。特别是在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七日全工地大放卫星这一天,每人平均推一百五十八车,完成三十九点七立米,超过定额十三倍,一天成了半个多月的任务,每人行程达二百三十多里,突击队长张松如在当天完成了五十一立米,创造了新记录。
说他们是攻关键的尖兵队,是因为哪里是关键,就到哪里去攻打,一年来攻打较大的关键二十四次,都按时、按质完成了任务,团党委经常表扬说“百叫百应,放哪哪行”。开工后的第一个冬天,东坝头溢洪道工地需要架设一座木桥,人要站到水中打桩,工作很艰巨。上级把任务交给了生龙活虎突击队他们甩掉棉衣,跳入结着冰层的河水中,抡锤打桩,保证了桥梁的顺利架设。
说他们是帮助别人共同前进的协作队,是因为他们经常主动地搞协作,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队员们常说:“手大遮不住天”,只是一个突击队工效再高也不能决定全局他们的口号是“竞赛是对手,协作是兄弟”,表现出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比如在担任小推车运料任务时,都是抢先担任最远距离运料任务,把近距离的地方让给别人。再比如,在抢修条火车路基时,任务非常紧迫,从中午十二点开工,必须在夜间十二点修好通车。当时他们挑选了地势最低、填土量最大的一段,经过奋战,提前四小时完成了本段任务。他们立即主动去支援别的连队,从而提高了全体民工的战斗情绪,结果提前两小时完成了任务,保证了铁路按时通车运料。又比如,他们担任皮带机供料任务,上下工序是卸火车,火车卸得快,跑得快才能运料多,供给充足的料源,因此,火车来了他们就主动去支援负责卸火车的连队,使火车运料从日运二十七次增至三十二次,使皮带机日上坝达二千三百五十七立米,创造了当时全工地最高记录。在生产中他们和下道工序—散料,关系更密切,上面散料进度慢时,他们就主动派人组成游击组支援,使皮带机不致停车。
他们不但苦干、实干、还注意巧干,大搞工具改革,人人动手,先后提出一百九十六条技术革新建议。其中有千斤车,绳索牵引、土法卷扬机等,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最突出的是他们改装了手推车。他们大胆试验,加大了车斗,降低车身,集中重心,把手推车的容量由三百斤增加到一千多斤,成了全工地第一批“千斤车突击队”。
他们的事迹和经验,不仅是香河民工的骄傲,而且是整个水库工地的骄傲,国内的和许多国际友人到水库参观,都说他们是帮助别人共同前进的协作队,他们经常要看看生龙活虎突击队的生产表演;重要节日,水库向全国报喜,也以生龙活虎突击队为典型;《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都以大量篇幅报道他们的事迹:中央新闻记录影片制片厂给他们拍过几次电影代表水库民工参加了北京市农业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并应邀到全国许多水库工地表演手推千斤车。
先进工作者张友是十团政委。他的先进事迹在工地也是广为传颂,大家称他是指挥员中的标兵。边干活,边指挥是张友的特色,刚一来到密云水库工地,他就把自己的自行车轱辘拆下来改装一辆车斗最大的车,用毛笔写上“专车”二字,归他专用,每次团里标兵选拔赛中,他都获得标兵称号。他精心学习技术,哪里的皮带一出故障,他就及时抢修。作为政委,他经常教育民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一有空,就给民工讲潮白河水灾故事,讲自己亲身参加解放战争的故事,激励青年们热爱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感情和力量。他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为重。本团民工刘德瑞因病急需要输血,他立刻带头和张松如医院,给病人输出二百CC血,救活了战友而自己却不惜身体一天也没休息,又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抢工拦洪战斗中去了…...
先进生产者傅全,是香河县刘宋镇西王各庄人,一九五八年到水库工地时年仅十八岁,在村里是共青团三营四连副连长。在团里他年龄最小,个子最小,“官”也最小,实是兵头将尾。但他干劲比谁不小,艰苦的工作他处处抢在头边。在抢工拦洪的日子里,他除去日夜不停地和其它民工一样,坚持七天七夜,而且拦住洪水之后,他带领全连又留下继续干了一班,使大坝无论何时不停工。最后,他推着小车就睡着了,待到被人捅醒之后,又继续奋战。
傅全的爱人马学荣是刘宋镇北务屯人,去水库时也是十八岁,共青团员。她性格泼辣,顽强,到工地不久就当上了“红霞突击队”队长,领导一百多名妇女民工战斗在大坝工地上和男子汉一样,冬夏春秋,日夜苦干。
傅全和马学荣来水库之前并不相识,在共同的劳动竞赛和工地那种大家庭一样的生活中,俩人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产生了纯洁的爱情。团领导也热情挫合他们的姻缘,但他俩商定,不修好水库不结婚。直到一九六0年夏,水库只剩尾工,马学荣已随大部分民工回到家乡之后,两人才结婚,而傅全在第二天就又返回了工地。
马学荣的妹妹马叔荣,大哥马在田,二哥马相田,父亲马超一家爷五个都在水库参战,都评为模范,被赞为“父是英雄儿好汉”,马家军的英雄事迹,一时传为佳话。像这样把火红的青春献给火红的建设事业的青年,像这样全家老少齐上阵,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型家庭,在香河的民工中还有许多许多。
上面介绍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主要是拦洪以前的,大坝拦洪以后的一年多,香河的一部分民工转移到青石岭修密青公路,一部分继续填筑大坝,直到“”大坝峻工,修好环湖公路,绿化了库区周围的山坡,才最后撤离密云水库。这期间许许多多的英雄事迹,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了。拦洪前的人事也因资料限制,只写了十团的人和事,这只是香河民工们英雄事迹的一个缩影,是挂一漏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