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开头时“平行世界”,其实它就存在我们的内心中,但是被“现实世界”所蒙蔽下,我们不得不去用伪善和妥协来装扮,也不得不去喝下用“酒”和“牛奶”勾兑的不属于十三岁少女时代的那杯人生滋味。
《狗十三》,由曹保平导演执导,被封长达五年的一部带有讽刺意味的剧情电影在各大平台开始播放。我用“酒”和“牛奶”做内容引述,用“伪善”、“妥协”做主题论述,来说说我看完以后的感受。
首先在影片中第一个镜头,就是女主李玩,她带着牙套,额头上长满青春痘,她内心拥有另外一个世界,即物理平行世界,在那个世界去解决那些被家庭以及社会环境所妥协而后悔的事。镜头一转就是父亲在产房外听见婴儿的啼哭声,新妻子在产房诞生下了另外一个新生命,也引出电影后续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父亲强迫修改自己的兴趣的妥协;而在自己幻想的那个世界里,她能想自己所想的,做自己想做的,同样她能在自己最喜欢最擅长最有天赋的物理领域拿到属于自己的荣誉。
把“酒”和“牛奶”勾兑
“酒”和“牛奶”是女主在整个过程中的道具,一个是女主李玩怎么也喝不下去的牛奶,一个是女主本不应该在这个年龄段下去喝的酒,两者本就是女主在13岁一个应该、一个不应该去接触的事物,反倒将两者颠倒搁置,去各自拒绝、各自接受。同时这也反映着社会病态下的伪善和妥协。
用“伪善”和“妥协”来交替
Hypocritical,伪善。这个单词第一次出现是在女主李玩以及堂姐和她男朋友一起学习英语时出现的单词。因为堂姐的学习成绩好,因此也成了女主李玩的学习榜样,堂姐虽然学习成绩好,但是也拥有青春期的叛逆,她交了男朋友、带着他纹身、去酒吧喝酒跳舞等等。当堂姐发现男朋友和自己的妹妹出现端倪时,她没有责怪妹妹,而是选择保持沉默而学会伪善。伪善并非只在这一处体现,它也一直贯穿着影片的后续过程,比如父亲隐瞒弟弟的出身;女主李玩伪善开心地参加弟弟的生日宴会;在饭局中“爱学习”的长辈也只不过是快速社会的附庸品,等等无不体现着当下人这种无奈的伪善。
再来谈一谈这电影里的妥协。妥协也是电影背后讽刺的一个方向。她妥协了父亲强迫自己修改兴趣学习小组;和狗吃一样饭,米饭猪肝,面等等;妥协了丢掉第一只狗后爷爷和父亲的态度;妥协了后妈买的狗就是第一只“爱因斯坦”;妥协了家人一次次用亲情的筹码;最最突出这一主题的就是饭局中女主李玩为了讨好别人竟然能将红烧狗肉一口口地吃下去。其实我们在成长中和电影一样会经历无数次来自社会的妥协,用婉转的词代替就是让步。让步难道不好吗?彼此各让一步也是一种美德,即所谓“大事化小”一说,但是过分让步与妥协就达不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也就是我们所批判的贬义妥协。
在电影整体给我的感官上来看,整部电影没有突兀而又让人难以理解的剧情,有的是和现实世界不一样的剧情,比如让我很难懂为什么狗丢了没有想着去找而是在家像开会一样通知李玩;后妈生了孩子为什么女主不能知道反而去瞒着;女主在找狗的时候叫着它的名字,自己甚至也发出“汪汪汪”的狗声;爷爷疼爱着孙女,同时又那么的重男轻女;他的后妈没有像所谓一般剧情里一样很刁钻刻薄,反而是给她送了狗;堂姐的男朋友的出轨,并还有影响堂姐对妹妹的反感等等。
我认为整部剧转折点就在父亲把女主打了一顿后,或主动又或被动的三声道歉;以及父亲给女儿的道歉。在尾后,父亲因李玩获得物理竞赛一等奖而满足女主的一个愿望,就是去看被送走的狗,女主出其不意的用“谢谢”回应了父亲,可能经历一次次绝望和妥协之后的女主无法再说些什么,只能遵从内心回应出“谢谢”一词,也可能是孩子对父母无法说出的那句内心世界的呼喊。
将“平行世界”与“现实生活”相交替
影片的结尾用两个分离式的故事做收场。
一个是李玩和堂姐认出当初的那只狗,意外的是女主的伪善并没有那么主动、惊讶的去认那只狗,但是李玩能够坚决认定它就是“爱因斯坦”;另外一个就是最后女主李玩陪着弟弟去学旱冰,弟弟在每一次的摔倒时都渴望像父母在时的荣宠和溺爱,反而是教练的每一次引导和女主成长过程中的妥协形成了对比。
又或许是弟弟也会像自己一样被社会、被成长所变的伪善、变得妥协。回想起开头时“平行世界”。
其实它就存在我们的内心中,但是被“现实世界”所蒙蔽下,我们不得不去用伪善和妥协来装扮,也不得不去喝下用“酒”和“牛奶”勾兑的不属于十三岁少女时代的那杯人生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