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饮食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成长的边界专才VS通才,你想当哪一个
TUhjnbcbe - 2024/9/8 9:58:00
白癜风病能治愈吗 https://m.39.net/disease/a_5602607.html

某日看到一则漫画:一群专业人才在各自领域埋头挖坑,哪怕他们的问题旁边的人可以帮一把,他们还是自己绞尽脑汁在苦苦思索,完全不懂得请求帮助。

感慨之余,发现生活中此类例子比比皆是。专注于一个领域而忽略了其他,别的领域不怎么出彩,甚至完全低能。

还记得那个13岁考上重点大学——湘潭大学,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的魏永康吗?在他的20岁时,却被中科院退学了,原因是他只会学习,生活不能自理。

大侦探福尔摩斯断案如神,但是和侦探无关的其它方面,他却一窍不通。

再看看另一类人。

“被神经学耽误了的画家”卡哈尔是一位神经学家,同时,他的绘画技能出众,所绘的关于脑细胞的几百张手绘图至今仍广泛应用在教学中。他还是一位声誉卓著的作家,他的自传《人生的回顾》、格言集《咖啡絮语》是西班牙文学经典,畅销不衰。

达芬奇大家应该不陌生吧?他在绘画、雕塑、建筑甚至科学等领域都造诣非凡,远超时代,亦非常人所能及。

似乎,后者的人生更加精彩。

这个社会是多变的,不断拥抱多样化,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和体验。

“既专又通”,很难达到。那么,两者选其一,该如何选择呢?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成长的边界》,副标题为是“超专业化时代为什么通才才能成功”,看一眼那个副标题,作者的态度已经很明确,就是选择通才。

作者是加拿大资深撰稿人大卫·爱泼斯坦,他是《纽约时报》NO.1畅销书作家,拥有环境科学硕士学位,目前在非盈利新闻调查网站PROPUBLICA担任调查记者,同时也是《体育画报》的资深撰稿人。

此书一经出版便被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评为年度最佳图书,入围《金融时报》和麦肯锡年度最佳商业图书奖。

名人媒体的好评不断!

比尔·盖茨更是高赞:

这是“一本戳穿专业化神话的好书”。

专才vs通才

作者在引言部分就谈起了专才代表人物老虎·伍兹和通才代表人物罗杰·费德勒。

老虎伍兹的成功证明了一点:刻意练习,尽早开始,越早越好。这跟大部分人的观点一致。

1.培训“专才”

如今,“赢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已经深入人心,父母们奔波于各类早教班。因为他们认为:早早发掘孩子的特长,重点培养,就能在同龄人中成为佼佼者。

专才要早教,早教有用吗?作者认为:早教是毫无意义的。

作者讲述了拉斯洛培养三个女儿成才的故事,实验成功且成果喜人,但作者又强烈质问:人类有多少事是像下国际象棋和打高尔夫一样有法可循的?这只是遇到“友好型”的学习环境而已。

在“友好型”学习环境,经验能带来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此类环境只要认真参与,努力改善就能进步,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2.“通才”的成长

在成才的路上,不止“友好型”学习环境,更多的是“恶劣型”学习环境。

比如:竞赛规则通常不甚明晰,或者不够完整;重复的模式时有时无,或者不够清晰;而反馈常常滞后,或者不准确,或者两者兼有。

经验可以创造技能,但在此类恶劣的学习环境下,经验往往会反复强化错误的教训。

邻居讲过她的经历:

那个有名的祖传医学世家,凭着口口相传和一张药方,其子子孙孙在几味药的加减上做文章,治疗了一批又一批的病人。

那是几味药性温和的药,确实有部分的人吃了有效,他们也成为了忠诚的拥戴者,并且分享给亲人朋友。当然,有时他们吃了也是无效的,可是一点都没有影响他们因为曾经某一次的有效而支持到底。

例如邻居,在问诊的十次中,有一次吃了特别有效,直到最后一次,吃了之后拉了几天肚子害怕了,他们才把这个医生拉入黑名单……

当然,那些吃了无效的人,自然不会再去,可还是依然不断有很多人要去尝试第一次,因此,靠着这一张药方,他们代代相传了下去。

专才被眼前所谓的“成功”迷惑,而丧失真正需要的东西。人们更重要的是思维模式的建立而不是机械地重复。

譬如预测金融或者政治趋势、发现和解决科学难题等。

心理学家埃伦温纳研究发现:没有任何一个专业练习者能够成为自己所在领域的“变革者”。

“认知壁垒”的出现,使得人们对“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定律”产生了质疑。

要知道,比“刻意练习”更重要的是“刻意尝试”,勇敢地把一只脚“踏出你的世界”。

所谓“跳出经验外”,才能有更多的发明与发现。每天洗澡的人不计其数,只有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见过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不足为奇,而牛顿却发现了万有引力。

在这个邪恶的世界里,挑战模糊不清,规则不甚严格,通才可以成为生活的黑客。

成长再无边界,未来无尽可能

本书横跨体育、教育、音乐、科学、商业、职场等很多领域,用世界上一流成功人士的案例总结出不同于主流的成长路径,深入剖析过度专业化的弊端,并指出“通才”在这个新时代所具有的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

1.“通才”是必需的

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分工体系和巨大的知识总量鼓励我们成为专才,但是,我们更需要通才。

先涉猎,后钻研;多方尝试,横向类比,坚持发现自我价值,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以前,人们普遍认为精通某个专业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然而,因为各种原因这种观点已不再具有现实性。人们发现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比只精通一个领域更有实际意义。

通才见多识广,可以胜任多方面工作;通才综合能力强,更容易成为管理人员或领军人物。

大学校园也开始注重“通才”教育,“其目的是改变过去专业过细、过分强调专业而培养‘出工匠式人才’的教育观念与实践。”

单位通知去培训,以前叫专科培训,现在叫全科培训,一字之差,方向全变了。

不管是教育领域还是其他领域,都强调这一点:通才是必需的。

2.成长是没有边界的

比尔盖茨说:

“我自己的职业经历非常切合通才模型……我对计算机的热情总是与许多其他的兴趣混合在一起……我相信微软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们比那个时代的其他初创企业更广泛地思考”。

这番话让我想起了斯蒂芬乔布斯,他曾经讲过他的书法课程对他涉及美学的重要性:

“如果我大学时没有听过这门课程,苹果电脑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字体可供选择,也不会有恰到好处的字体间距。”

专业人士总是狭隘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内耕耘,而通才者们不是。他们的成长没有边界。

他们能够跨越能力范围,拓展自己的事业,从一种渠道汲取知识,再极富创造性地把这些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成功的避开了“认知壁垒”,让人们恶劣的学习环境看起来友好而亲切。

这本书里的知识点和实例对我而言,是一次认知的全新刷新。

难怪这本书能席卷各大主流媒体,成为自我成长领域里程碑式力作。获得李笑来、成甲等名师强烈推荐!

用著名投资人李笑来对本书的评论结尾吧,“这本书用数据和科学向你证明跨界对终身成长者来说只能是常态。”

可见此书的观点新颖,意义深远。

愿你我都能从中受益!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长的边界专才VS通才,你想当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