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大学一名男子在接受采访时,手提矿泉水、馒头的形象引发了热议。他就是韦东奕,北京大学的学霸,现为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微分方程教研室研究员。
这段时间我也经常能刷到他的信息,并看到不少人对他有偏见,甚至有人带着嘲讽,为此我要说说我个人的观点。
第一,“伟神”的名号不是韦东奕自己封的,是社会舆论对他的崇拜与追捧。韦东奕不是神,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就是对数学比较感兴趣。
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钻牛角尖,并搬出世界公认的数学真神,来与他相提并论,并试图证明它只不过是一个热衷数学比赛的职业选手,意想着他会被真神秒杀。我想问的是,说这些话的人,你们真的了解他吗?还是说你们能证明自己在数学领域是多么有权威性的话语权?
其实,韦东奕封不封神并不是那么重要,这也并非是他本人的意愿,他也并不太在意这个称谓,只是别人对他的期望评价太高。况且,他还年轻,一切言之过早。我们平常心对待这个称谓就好了。
第二,韦东奕被舆论封神的背后,可以看到国人对学术精英的崇拜。年轻人崇拜他,像榜样一样的崇拜,这是一种正能量,是优秀的价值观的体现。韦东奕在拜访中说过:加油!欢迎来到北京大学。
六月初是中国高考,韦东奕的采访视频刷爆网络是有原因的,这也无疑给学弟、学妹们树立了很好的学习榜样。这可比娱乐界的八卦新闻要有意义的多。
采访过程中,韦东奕单纯的语言,正如他个人形象一样的真诚与质朴。很简短的一段采访视频,他说的话都很轻描淡写,而观众听得就像是一个个惊雷。真的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随着视频的火爆之后,韦东奕的更多信息被扒了汇总出来,结果人们发现他远比想象中的厉害,曾被称为“竞赛神童”、“韦东奕韦教主”、“北大的扫地僧”。
以下简介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韦东奕于年升入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年高一时参加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满分获得金牌。
年高二时参加第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以满分获得金牌。
年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就读。
年本科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硕博连读。
年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助理教授,是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微分方程教研室研究员。
截至年12月,韦东奕已在国际数学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韦东奕在二维不可压缩欧拉方程的线性阻尼问题上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
第三,韦东奕能在北大当老师,体现出北京大学对人才的爱惜、尊重与包容。北京大学是中国的名牌大学之一,是一个优秀的学术平台。再次强调:这是学术平台,而不是选秀舞台,也不是明星剧场。
总有那么些人盯着韦东奕的外在形象揪问题,什么颜值欠佳,表达能力有问题,甚至有的人对他进行嘲讽。这些人究竟是什么心态,难道是偶像剧看多了,还是自己怀才不遇后出现了羡慕嫉妒恨的心理。
北京大学的数学高手之间的过招,比得不是颜值,也不是能言善辩,更不是花拳绣腿。德才兼备的高手之间切磋是可以心照不宣的,精湛的专业能力足以让高手之间成为良师益友。这也难怪哈佛大学为了能够让韦东奕到哈佛大学去学习,竟然打破百年的传统,给予韦东奕英语免试的优待。
所以,韦东奕能聘为北京大学助理教授,成为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微分方程教研室研究员,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这是北京大学懂得惜才,并给了韦东奕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这必须给北京大学点赞。
教学是相长的,我相信韦东奕在以后的教学与研究生涯中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或者这也是北京大学领导层惜才的原因之一。
第四,无论是对韦东奕的嘲讽还是热捧,我们都不可以过度消费他的热度。正如北京大学通过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回复所说:数学研究需要安静的治学环境。我们也衷心希望社会各界与我们一起营造有利于年轻人专心开展学术研究的氛围。
这个话说得很委婉,也就是说:虽然他现在一不小心成网红了,而他却不同于其他(她)网红。他不需要网络热度炒作,他和其他数学研究者们一样,仅仅是需要一个安静的学术教研氛围。
过度的吹捧会造成过度的期望,过度的期望会带来过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