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校长14年,有两件事我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一是学校文化建设,让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并进,把学校建成师生共同成长的家园;二是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教师专业成长,转变教师育人方式,让立德树人从云端落到地面。”
从广饶县同和小学到第二实验小学,从带领一所薄弱学校涅槃重生到让一所老学校焕发新活力,任校长的14年间,庞秀华所有辛勤的付出,都只是为了做好这两件事,也是为了达成心底那个朴素的愿望:让教育无限接近理想,让成长抵达更远的前方。
以教师“成长之力”
撬动“弱校变强校”
年对于庞秀华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一年,她受命来到广饶县同和小学走马上任,也开启了生命中难忘的一段旅程。
同和小学虽已是城区学校,却是两所本县教育最薄弱的村小合并在一起“拼成”的新学校。其中一所,学生在择校中大多流失。
学校新建、团队重组、师资薄弱、生源流失……在这样的困境中,学校要实现发展可谓困难重重。
“一路走来,要说有困难,那就是不停地挑战自己,这是最大的困难。”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庞秀华认为困难并非外部条件,而是有没有迎接挑战的信心和行动。在同和小学任校长的9年间,她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硬是把全县最薄弱的一所学校,带成了领跑全市的一所品牌学校。
有一位教师这样形容学校9年前后的变化:年的秋天,校园的泥土地长满半米多高的荒草,老师们的心田也同样长满了荒草。校园的荒草,是因为学校二期工程还未启动,土地闲置;老师们心田的荒草,是因为所在学校几年来一直在等待被整合,疏于发展。
年的春天,校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老师们每天忙碌而兴奋。一个周日,在学校的录播教室里,数次获全国赛课一等奖的上海名师曹文娟正与老师们以“用字母表示数”为课例,沟通数学“种子课”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给孩子们种下“数学的种子”。主讲者投入,听讲者专注,这是学校依托上海名师研究所进行的为期两年的“嵌入日常教学的卓越教师发展项目”研究的场景,参训老师的双休日大多这样度过……
是什么促使这所学校实现了由“一片荒草”到“繁花似锦”的华丽蜕变?
“老师们基本没摸过计算机,有的上课连普通话都不用,两所学校两种风气。既有的习惯根深蒂固,一味实施灌输式教学,课堂上孩子的眼神呆滞无光……”回忆起当初的情境,庞秀华历历在目。
面对重重困难,庞秀华认识到,问题要解决,就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尤其是寻找到改变的突破口特别重要。让她感到高兴的是,各种大型活动的连续举办,犹如一阵阵春风,鼓荡起学校发展的风帆。
“教师学习活动的启动尽管耗费很多心力,但是教师们固有的思想和习惯一旦开始改变,接下来的推进就会有原动力。”庞秀华深知,这其中,不少老师其实是很不情愿的,呆在既有的舒适圈是惯性和常态,打破常态,需要持续发力,这个过程注定是艰难的,但也是值得的。在她看来,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一所学校内涵发展、凸显特色、提升实力、铸造品牌的关键,是核心发展力。因为只有教师不断成长和发展,学生才能不断成长和发展。
“当然,推动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反复给‘小支架’,比如各种形式的活动,强化活动带来的获得感,直到变成自我效能感。”年,她创造性地引进了“基于日常教学实践的‘嵌入式’教师培训”,培训内容由“供给式”转向“需求式”,培训方式由“粗放化”“碎片化”转向“精准化”“系统化”,实现了教师的破茧蜕变。这,既是一个“小支架”,也是一束火,在同和小学教师的心里点亮了成长之光。
成长,何以要“嵌入日常教学”?
庞秀华认为,教师只有在职业自觉的引领下,把专业标准转化为教育实践,才是真正行走在推进卓越教育的路上。因此,教师发展必须基于课堂,立足课堂;必须基于日常教学,立足日常教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研训与学生发展“两张皮”的问题。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变,教师才能变;教师变,学生才能变;学生变,学校才能变。
事实正是如此。9年间,同和小学教师中有25人被评为市级教学能手、市级学科带头人,91人次获得省市县各级荣誉称号;49名教师执教省市县级公开课,人次获省市县级优质课一等奖。学校先后有余名学生获得“齐鲁好少年”等荣誉称号,全校半数以上的孩子参加过县级及以上各级各类竞赛、展演活动……
“只有教师发展,学校才有春天。嵌入日常教学的卓越教师发展项目,就是同和小学教师的春天。”有位教师这样形容。
以文化的力量改变育人的生态
年8月,庞秀华受命来到了广饶第二实验小学。秉持“想孩子一生,办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一办学理念,她很快确定了学校发展的定位。她深知,让这一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离不开文化的建构。
“文化,是一种内在于心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无形的力量深刻地规约人的行为,引导人的发展。积极向上、创新进取的教师行为文化,能够促进教师自警自省、自尊自重。”基于这种认识,庞秀华在实施“嵌入日常教学的卓越教师培训”项目过程中,不但瞄准教师业务技能水平的提高,而且把教师职业精神培育、价值取向建构作为重中之重,从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必须的精神支撑和思想保障。在庞秀华先后任职的两所学校中,正是因为有了趋向自觉的行为文化,师生才呈现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动人气象。
教室里开放式的综合橱柜,美观实用,是美术教师崔海萍设计的;三百多平方米的图书阅览室,是美术老师杨文彬设计的,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做班主任的音乐教师王海梅创作了自己班的班歌;燕冬霞老师教语文很有一套,在她的指导下,学生发表了数十篇作品,她把稿费转交到孩子手里后,又自费为孩子们买奖品以示激励。
参加赛课的是一位教师,一起上阵磨课的却是整个教研组。“广饶县第二实验小学信息技术组就是这样,所有老师团结一心,无私分享。”广饶县教研室的教研员李老师如是评价。
文化自觉,使得教师们更加豁达包容。教师们彼此看重的是进取和奉献、长处与进步,相互传递的是永不满足、努力前进的正能量。文化,让制度在校园里以更加柔软的力量落地,形成了一种正能量的良性循环。
这样的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有一天,庞秀华发现一个孩子上课期间在校园里闲逛,经过询问,发现孩子智力上有点缺陷,任课老师觉得孩子很难有改变,对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