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在局部晚期食管癌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临床价值并不逊于占主导地位的食管外科治疗。
首先,对于可手术食管癌,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是术前标准治疗方案。其次,而对于不可手术食管癌,根治性放化疗则是首选根治性方案。
免疫治疗正在以“摧枯拉朽”之气势改变整个肿瘤治疗领域,在包括晚期肺癌、恶性黑色素瘤、头颈部鳞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错配修复缺陷(dMMR)结直肠癌,以及食管癌治疗领域撼动了化疗,或化疗联合靶向的基础治疗地位。
而在食管癌治疗领域,“无孔不入”的免疫治疗正在向围手术期治疗的“国界”渗透。年的欧洲肿瘤内科学(ESMO)和ESMO亚洲(ESMO-Asia)会议公布了三项食管癌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的研究结果,虽然都是小样本的早期研究,但结果积极,并支持开展II期和III期临床研究。
虽然年首次发布结果的CROSS研究和年由中国学者牵头开展的NEOCRTEC研究确立了同步放化疗在局部晚期可手术食管癌中的标准治疗地位,但在国内由于各种原因,同步放化疗的临床实践并非主流,往往被序贯放化疗,或者单纯化疗取而代之。
“已在晚期肺癌非常成功,且很快将正式“进*”晚期食管癌和胃癌的免疫+化疗治疗的“大火”会否“乘机”烧向食管癌新辅助治疗,从而撼动尚未“站稳脚跟”的放疗?食管癌放疗将如何应对“来势凶猛”的免疫治疗?是否能找到与免疫治疗共存的可能?是否能像在III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的著名的PACIFIC研究所显示的那样,同步放化疗和免疫治疗各取所需,并协同增效?”
年11月,在《国际肿瘤学》刊登的《中国食管癌放射治疗指南(年版)》似乎并不避讳推荐免疫治疗。在该指南中,多个最前沿的食管癌免疫治疗方案得到推荐,包括帕博利珠单抗(国内俗称的“K药”)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食管癌,纳武利尤单抗(国内俗称的“O药”)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以及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用于局部晚期食管癌术后辅助治疗。
近日,本平台采访了领衔该指南专家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放射治疗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学分会候任主委、医院副院长李宝生教授。
专家简介
李宝生教授
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医院副院长
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特聘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放射治疗医师分会会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学分会候任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学会肺癌多学科联合委员会主席
山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放疗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北方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主席
《国际肿瘤学杂志》总编辑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副总编
记者:《中国食管癌放射治疗指南》为什么如此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