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饮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幼小衔接,听安阳市教育局长怎么说 [复制链接]

1#

在“幼小衔接”教育与小学“零起点”教学专项课题研究工作启动会上的发言

黄艳

安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我们马上要开展的课题是《“幼小衔接”教育与小学“零起点”教学专项研究》,今天的会议主要是就这个课题的开展进行前期研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成了一个沉重的话题,成为家长的焦虑,教育过程成了一个一言难尽的过程。家庭出现“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辅导作业,鸡飞狗跳”的情景,令人啼笑皆非,一声长叹。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对打着教育旗号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紧盯不放,坚决改到位、改彻底。”

最近一年,各地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每一件都令人痛心不已。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每年9月1日,小学一年级家长领着那些浑身还散发着好闻的奶腥气的小朋友去上学的时候,心里是什么样的期待?一定期待十二年后,小小的孩子长成翩翩少年、亭亭少女,考上大学,意气风发的离开家乡小城,走入更广阔的生活。没有任何一个家长愿意出现变故。但是很遗憾。最近又看到一个消息:一个小学六年级女生,给家长打电话诉说“上个学怎么这么难啊”,随后从八楼一跃而下。

看到这些事,作为一个工作三十年的教育工作者,我实在没有勇气和底气说我们的工作没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愈演愈烈。比如应试,过去是高三的事,后来就蔓延到整个高中,再提前到了初三,又往后延续到考研,现在竟然再往前提到了小学阶段,甚至几乎蔓延到了孩子一出生!这实在太危险了。孩子漫长的成长期始终处在单一标准的高度竞争、不断排名之下,除了少数的绝对优胜者,大部分孩子都难逃失败的阴影和身处劣势的自卑。

一个心理学家讲“一个成年人所受的伤害可以用他的童年来治疗,但一个人童年受的伤害需要一生来治愈”。童年,是个独立的年龄段,它绝不是成年的准备期,但不少人总是认为童年本身没有独立的意义,孩子终究要成长为大人,童年的意义只是为以后的成年生活做准备。这种观念蔓延到学校,就有了各种超前教育,“教育军备竞赛”。童年的意义逐渐被抹杀。杜威讲“教育无目的”,是说教育唯一的目的是孩子的成长,而且这个目的应该是跟儿童自身的成长经验、情感融为一体的,不能脱离孩子自身的特点去追求预设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儿童的禀赋,尊重儿童的情感,激发儿童的兴趣。杜威的理念被讲的很多,落实起来,却总是和行为分离。否则,怎么会出现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作业写不完的事情呢?

所以这个课题,基于对现实的忧虑、困惑,基于家长的焦虑、社会的痛点。

之所以选择小学一年级为切入点,是因为这是儿童开启学校生活的关键期,前面连着幼儿园,后面连着漫长的学校生活、学习生涯。

而且,六岁的小孩上学开始就面临着家长的焦虑、期待和“成年人的傲慢”。成年人的傲慢是什么呢?我(教师)教,你(学生)就该会,你跟不上那是你的问题。有些学校还要对入学儿童进行测试。据抽样统计,进行入校测试的小学超过了80%。这不奇怪吗?义务教育入学又不能选拔、不能分班,测试的结果除了“标注儿童”,用意何在呢?不得不承认,有些老师是带着“成年人的傲慢”的。小学入学第一周就跟家长说“你孩子上课不专心”“你孩子握笔姿势不对”“你孩子有点跟不上”……一大堆问题抛出去,心理素质弱一点的家长一下就陷入慌乱。我常想,公共场所有儿童专用的洗手台,商家也总是千方百计研究儿童的需求和喜好,为儿童设计各种产品,从来没有商家说要儿童适应产品的!学校呢?恰恰是简单傲慢地提供课堂教学这一特殊的“教育产品”,还经常给儿童贴一个跟不上的标签。课堂究竟应该以儿童为中心还是以教材、教师为中心早已经是无需争议的教育观念,结果在操作层面,在具体的教学行为层面,却远远没有做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