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组织细胞可能受到多种原因的刺激而异常增生,逐
渐破坏正常的组织结构,使器官代谢失调、岀现功能障碍
与相应症状,此种异常增生物就是俗称的「肿瘤」。
就字义上言,肿者大也,瘤者居留也。凡是肿大成块、居
留在一处,而难以消散之物就称为「肿瘤」。有良性和恶
性之分,恶性肿瘤的瘤体坚硬如石,俗称为「癌」。
癌并非现代产物,历代医家早依肿瘤的形状与病因,提出
许多不同的病名,如:癌(或岩)、瘤、菌、瘿、茧等。甚
至因发病的不同部位而有:乳岩(乳腺癌)、肾癌(阴茎
癌)、脂瘤(脂肪瘤或纤维瘤)、舌菌(舌癌)、、石瘿(甲状腺
瘤)、茧唇(唇癌)等之区别。中医文献亦提到很多体内肿瘤
的辨症方法,并归纳为:症瘕、积聚、痃癖、噎膈、反
胃、脏*、石瘿、骨疽等多种病名。而另外将体表肿瘤归
纳在:恶疮、赘瘤、翻花疮、黑疔、石疔、瘿瘤等病名之
针灸可以抗癌
针灸也许无法治愈所有的恶性肿瘤,但以独特的手法与灵
穴确实有助于缓解症状、改善病情,正如《灵枢·九针十
二原》中所说:「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营其逆顺
出入之会。」因为肿瘤乃细胞异常增生所致,如以针灸调
节、恢复正常细胞的功能,而异常细胞又得不到营养补
给,肿瘤病灶就会停止生长、逐渐缩小,直至消失。临床
实验也已证实,此法在改善症状、延长存活期方面都有不
的作用。而本书的重点「天乙神针,结合中药,气功,
道法以及术数神针、河洛神针,调动患者自身的灵能,打
通大小周天、奇经八脉,再与抗癌灵穴相结合,确实可以
缓解被中、西医判死刑的危急重症病人。
1抗癌总穴
定位】位于足内侧,约舟骨结节(即舟骨粗隆)下方的凹
陷,再直下半寸之处(即然谷穴下0.5寸)。而「然谷穴」在
足内侧,即足舟骨粗隆下方的赤白肉际。
本穴为经外奇穴,可以对抗全身各部肿瘤。
主治】脑癌,喉癌,鼻咽癌,食道癌,肺癌,胃癌,乳
癌,子宫癌,肝癌,直赐癌等。
由本穴向足跖部横刺三至四寸。但头颈部肿
瘤须改向前斜刺,中段(胸部)肿瘤向脚心横刺,下段(腹部
与脚部)肿瘤则向后斜刺。2.足三里穴
本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为五俞穴之一,五行属土。本
来足三里就是抗肿瘤的重要穴位之一,现代医学硏究证
明,针刺或点按此处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增强对癌细胞
的杀灭能力。正如《琼瑶神书·琼瑶真人七星针治病诀》
所云:「痃癖胃寒三里留」。痃癖即肿瘤。琼瑶真人认为
「痃癖」属胃虚寒、正气不足所致,以针灸补足三里之气
有助于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目的。正如明代医家李中梓所
说「养正积自消」。临床证实,三穴(足三里、关元、太
冲)合用,有助于减轻癌症病情、延缓恶化。
依据多年经验,抗癌总穴可以缓解各类癌肿,而足三里能
养正祛邪,再配合对症灵穴,即可达抗癌之功。
3对症灵穴
对症灵穴共四处,均位于足底部,其中一至三虢位于第一
跗跖关节向内、过赤白肉际处,由趾尖向足跟方向排列,
相距各约一寸。四号穴在三号穴向后(向足跟方向)向内
(向足心方向)各一寸处。
这四个对症灵穴对应人体全身各处,各有专长。譬如:四
号灵穴能对抗脑部癌症。三号灵穴对抗脑以下、剑突以上
的上部癌症。而一号灵穴对抗剑突以下、肚脐以上的中部
癌症。至于二号灵穴则对抗肚脐以下的下部癌症。读者只
要记住:治疗部位从上至下,依四、三、一、二的顺序即可四号灵穴→脑
三号灵穴→上焦
号灵穴→中焦
二号灵穴→下焦
抗癌灵一号穴
位在足底部,即第一跗跖关节向内过一横指,屈
拇趾肌腱的外侧。
脐以上至刺突下的内脏肿瘤,如胃癌、贲门癌、2
食道癌、肝癌、淋巴转移癌,或慢性粒性白血病等。
直刺0.3至0.5寸,以针感麻、酸至足为得
气。灸三至七壮,同时以手指点按、刺激「然谷穴」、抗
癌灵三号、抗癌灵四号方向。
抗癌灵二号穴
定位】位在足底部,即第一跗跖关节向后、向内过赤白
肉际各一横指处。大约在抗癌灵一号穴向后约一横指处。
脐部以下的内脏肿瘤及淋巴转移癌,如:食道下
段癌症、直阳癌或子宫颈癌等。
针刺0.3至0.5寸,以针感酸、麻至趾为得
气。灸三至七壮,同时以手指点按、刺激公孙、然谷、抗
癌灵一号穴
抗癌灵三号
位于足底部,直对踞跗关节向内过赤白肉际约
横指处。即抗癌灵二号穴向后约一寸处。
剑突以上至脑以下的恶性癌肿,如食道上、中段
癌症,肝癌,乳腺癌,肺癌,颈部癌肿,鼻咽癌等。
直刺0.3至0.5寸,以针感麻、酸至趾为得
气。灸三至七壮。同时以手指点按刺激透向照海、抗癌灵
四号穴。
抗癌灵四号穴
定位】位于足底部,由足内、外踝后缘引垂直腺,与足
底正中线相交处即本穴。约抗癌灵三号穴向后、向小趾侧
各一橫指处。或足底正中线后四分之一与前四分之三之交
点即是本穴
主治】脑部恶性肿瘤。
直刺0.3至0.5寸,以针感痛、麻丶酸至趾为
得气。灸三至七壮,同时指按垂直重刺激或透向抗癌灵三
号穴即可。
针灸治病的效果,影响因素很多,但最终取决于针灸治疗
的操作方法,即针体入穴后的运针方式方法以寻针刺得
气,因为疗效的关键是针刺要得气。
为此亳针入穴后必须运针以搜寻经气。而毫针欲得气,必
须行以针法。
得气之手法,即针法,历代医家对其的应用和研究十分重
视。其首见于《内经》。如《素问》的针解、离合真邪、
宝命全形、刺志论等篇,如《灵枢》的九针十二原,官
针、终始、官能、邪客、邪气脏腑病形等篇,分别论述了
其机制和具体操作,初步形成了针法学,为后世所遵循,
并历代相传,不断充实。至元明时代,则有更多的创新
亳针的刺法经过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改进与探索,
使亳针刺法已逾百种,形成了名目繁多的术式手法。如元
明时代的“针要所备”的“下针十四法”,称“龙虎龟凤”的“飞经走气四法”,《金针赋》所述的“烧山火,
透天凉”针法,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归纳的用针“十二字
分次第手法”和“下手八法”等等。
历代针灸医家一方面在运用针法中,积数千年之实践,蕴
丰富之内涵,各有独到之体会和见解,为针法形成和发展
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由于历代医学对针法的理
论和操作见解不同,各家手法不一,流派纷呈,加之大多
数见于百家著述中,或广泛流传于民间,使学习者至今还
感到较为困难。
随着针灸学的发展,对针灸手法的应用与研究也不断的深
化,不仅从临床治疗中观察各种针灸手法的疗效,而且开
展了人体和动物的实验研究。
现代针家又创立了几十种,现在仍在不断努力创新。这些
针法,不外乎以捻拨提插形式的单一运动或复合运动,以
及在力量的大小,数量的多少,时间的长短,速度的快
慢,皮下部位的异同,及不同的动静之间作用于针体,以
寻经气。
小小一针之的,历代百家立之,致使亳针手法愈加细腻,
针法愈加增数。虽说各种手法在临床应用上各有所长、各
有所宜,各自表达其对针法之极度重视,但亦令人眼花瞭
乱,目不遐接。古者且大有弄墨玄虚之嫌,今者则大有以
古标今之势。加之古代医籍辞简意奥,难以领悟精髓,今
世大作其大而全者,亦难得其枢要,真是学者难以尽所
学,用者难以尽所用,即便用针一生,未必全部掌握。无
怪乎早在清代,医家李守先在谈针灸之难时就指出:“难
不在穴,在手法耳。”实乃中肯之言。
而毫火针正补毫针这针法不简之憾,不须运针而经气自
得。火针一经入穴,气感则来,其“气至病所”出现率为%。火针一针刺下,立时推动气血,正气骤起,经络
通活,血脉澎湃,气血盈盛,感应得气,一气呵成。
速刺法针体在穴内虽暂留不到1/10秒,而其经气于穴中自
溢,徐徐鼓荡,如丝竹管弦,绕梁不绝。有时针感持续百
余分钟,而经气犹存。
毫火针是否得气,怎么能知道呢?尤其是在重症患者不能
言语的情况下?
实际上临床针刺得气否,医患双方早已成为常识。即把
患者的酸麻胀疼等作为得气的主要依据,甚至视为唯一依
据。所以医者在针刺时总是不断地问患者:胀不胀?不
胀。不胀再刺。麻没麻?麻了,麻则停止运针。然而火针
纯朴而实在,没有民主沟通这一过程。那患者不言针感,
焉知得气?
历代针灸家早已告诉我们,针刺的针感主要在于医者的手
下感觉,而病人的感觉则在其次。针刺的沉、紧、涩等是
得气的表现,而滑、空、松是不得气的表现,并对得气做
过非常生动的描述。
《灵枢经》说:“中气穴,则针游于巷。”针能游吗?针
乃气也,是气沿经脉而循之。《标幽赋》说:“轻滑慢而
未来,沉涩紧而已至。”以及“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铒之
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如此之描述医
者手下的这种沉紧吸引的感觉,可谓形象之至。
这种觉察既是可通过医者个人的主观感觉判断,也可由患
者单独觉察,如在患者的受针治疗处产生酸、麻、胀、
重、痛、冷、热感等,或这些针刺感应沿经脉传导(循经
感传),或产生电击感,蚁行感等。或根据明显的客观表
现。即局部肌肉反应,皮肤表面出现可见的经络现象(如
循经出现红线、白线、丘疹带等),都表明被治机体产生了有效反应。说明病体对针刺有了反应,已将患者的经
气、正气调动起来,并到达有病的地方(“气至病
所”)
毫火针留针于穴中,更是如此。毫火针一插至底,留针穴
中,再去触之,则微捻而涩,轻提而沉。这就是说针体微
微捻拧而不动,轻轻提拔而不起。气已至也。正是月明直
见嵩山雪,气来已荡经脉中。
有人会说,否也,不是这样。这是火针粘针所至。火针确
有粘针之时。火针高温之下是不会粘针的,只有当针体因
高温不足才会与肌肉贴粘在一起。
《实用针灸手法学》说:“烧至针尖红炽白亮才能使用
否则易因针体烧热的程度不够而……造成组织缠束针
体,”。此说谬矣,属于想当然。火针不同于毫针,火针
入穴不提不插,不拨不捻,滞针的原因,是粘针,不是缠
针。可用生肉,烧针一试即知。
粘针与气至,这两种情况是有区别的,怎样鉴别呢?一出
针便知。缓缓退针时,针体涩滞不畅,并有痛感,此为粘
针所致;而缓缓退针,针体松滑而轻,极为顺畅,且无有
疼痛,此为得气之针。
还有一个现象,也可以证明针下是否得气。毫火针留针之
后,不提不插,不拨不捻,10余分钟后,针处皮肤可出现
经络现象,即红晕、丘疹等,表明被治机体产生了有效反
应。说明病体对针刺有了经穴反应,已将患者的经气、正
气调动起来。
且慢!有人会提出,你刚才不是在火针对穴位刺激的方法
中说,火针疗法“集针之法,激发经气。”既然不须运
针,针体于穴中不动,何法之有?何法可集呀?我说针于穴中,不提不插,不拨不捻,针体外似不动,而内犹沸
汤。这是因为针身是热能的载体,故而穴上针体,静如
柱,穴下针体,释放热量,却如乌龙搅柱,提插捻拨,百
法皆生。可谓万法归一,以静催动。如此言之“集针之
法”,不为过也。
这样火针就大大简化了针灸操作的繁琐性,技术的复杂
性,减轻了医者的劳动,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疗
效,节约了医患双方的时间。这在时效上,改善了中医相
对西医疗效来得慢的敝端。
传华夏精神,承圣贤智慧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共同学习正统中医,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又怎能落下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