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遗传学研究室柯杨教授团队在《中国癌症研究》英文杂志(ChineseJournalofCancerResearch,CJCR)年第6期上发表综述文章:PrecisionscreeningforesophagealsquamouscellcarcinomainChina,对食管癌的“精准筛查”进行了探究和详述。
Citethisarticleas
/p>
HeZ,KeY.PrecisionscreeningforesophagealsquamouscellcarcinomainChina.ChinJCancerRes;32(6):-.
doi:10./j.issn.-..06.01
食管癌特指起源于食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鳞癌(esophagealsquamouscellcarcinoma,ESCC)和腺癌(esophagealadenocarcinoma,EAC)两种亚型,其在组织起源、基因改变、病因和治疗预后方面均存在明确差异。西方人群主要以食管腺癌为主,而我国超过90%为鳞状细胞癌,其在我国位居发病第六,死亡第四,疾病负担沉重。我国食管鳞癌的流行存在明确地域差异,自然形成高发区,如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区,其发病率可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倍以上。
与其他大多数肿瘤一样,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因果的多阶段过程,大致可划分为病因暴露期、临床前期(无症状及轻症期)、临床期(明显症状期)与预后转归期等多个阶段。过去半个多世纪,有关学者在我国食管鳞癌高发区开展了一系列人群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研究,报告了包括环境暴露与遗传易感等多个维度的危险因素,但迄今仍未能明确我国食管鳞癌高发的主要病因,食管鳞癌的一级预防也即病因学预防缺少干预靶标。二级预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筛检”、“筛查”或“早诊早治”已成为我国当前食管鳞癌防治的主要形式,即通过对无症状或尚未达到临床自行就诊的轻症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早期筛查,找出已经处于食管恶性病变早期阶段(如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或处于具有恶性转化潜能的癌前病变阶段(如轻度、中度异型增生)的个体,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临床处置(如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内镜随访监测等),从而实现改变其疾病自然发展进程、减少甚至避免晚期食管鳞癌和相关死亡发生的最终目标。
我国的食管鳞癌人群早筛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河南林县等高发区。大批肿瘤防治工作者投身于高发现场的筛查与相关科研工作之中。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国家也进一步投入资源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