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饮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解噎汤rdquo治疗食 [复制链接]

1#

“解噎汤”治疗食道癌进食困难初探

中医科学·科学中医READING

食道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典型症状为渐进性进食困难。随着病症加重,逐渐从难咽干食物变为难以下咽半流质食物,最后就连唾液也难以下咽,并大多伴有呕吐涎沫、嗝气等症状。食道癌的进食困难症状的出现使得汤水难进,为本病的进一步治疗造成了极大困难。本文主要探讨自创“解噎汤”对缓解食道癌进食困难症状的机理。

一、解噎汤方剂组成:

小青龙汤+四逆汤+栀子豉汤

加减注意事项:

1、普通患者一般使用麻*,但有心脏疾患、前列腺疾患者去麻*。

2、小青龙汤中一般使用生半夏,痰症明显者加生禹白附。

3、明显后背紧者加葛根。

二、研究背景:

年曾有一患者因背部剧烈疼痛不止来诊,西医检查无异常,最终诊断因过敏引起的食道反流刺激神经导致的后背疼痛。遂以真武汤加生薏米、丹皮从过敏治疗,疼痛缓解明显。后来临床总结食管反流患者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后背(两肩胛骨之间一手掌大小位置)疼痛。之后将思路扩展至“内治之理即外治之理”,从胃、食管治后背疼既然有效,则从后背太阳经治疗食道疾病应该有效。

再读小青龙汤条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而煎服法中言:“若噎者,去麻*,加附子一枚,炮”,此处“噎”证涵盖了食道癌的“进食困难”的症状。后逐渐用小青龙汤治疗食道癌。有效率渐增。

后来通读“皕一选方”中谈及日本汉方“利膈汤”治疗食道疾病效佳,遂反思之太阳病篇栀子豉汤剂理法,利膈汤药简利专,叹其确实为高手精研伤寒论之后所创,之后临床用之治疗食道溃疡等病,效佳。

栀子豉汤从内治外,小青龙汤治外顾内,内外相应,后来临床将二者相合加减治疗食道肿瘤,疗效又进一步。

三、食道癌中医文献记载:

食道癌在中医中属“噎嗝”范畴,早在《*帝内经》中就有“三阳结谓之膈”,“饮食不下,膈噎不通,食则吐”、“饮食不下,膈咽不通,食则呕”的记载,后世医家又有不断地发展,《医贯》:“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而出”,《济生方》“其为病也,令人胸膈痞闷,呕逆噎塞,妨碍饮食,胸痛彻背,或肋下支满,或心忡喜忘,咽噎气不舒”,《症因脉治·噎膈论》:“伤噎隔之证,饮食之间渐觉难下,或下咽稍急,即噎胸前,如此旬月,日甚一日,渐至每食必噎,只食稀粥、不食干粮”。

中医认为食道癌的发生与饮食、情志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如《千金方》:“食噎者,食无多少,惟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诸病源侯论》“忧患则气结;气结则不宣流,使噎,噎者,塞不通也”,《临证指南医案》“噎嗝之证,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隔胃气。”

四、食道癌病因探析:

《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营气第十六》:“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己,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营卫生会第十八》:“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从经文来看有一个过程是清晰的:“胃化生营卫——以传于肺——输精于皮毛”,正常情况下这个过程是顺畅的。当人体感受风寒,或伤皮毛,或伤腠理,都会导致以上过程受阻。一旦受阻,营卫化生之后都会郁滞在这个过程中。而气机郁滞则会“气停则化水,水停则成饮,饮停则成痰”。另外气停易郁而化热,与痰互结时则会变成新的致病因素。

气机生化过程中有三个点最容易出现气机停滞,那就是“心中”、“胸中”、“心下”。停于“心中”则容易出现“心中奥恼”的枙子豉汤证;停于“胸中”则容易出现陷胸汤证;停于“心下”则容易出现诸“泻心汤”证。假如是气停心下化饮而同时表寒未解,则形成“外寒内饮”的小青龙汤证。

除了外感六淫容易导致气机停止之外,七情内伤也容易导致气滞,而情绪导致的气滞往往最容易出现在“心下”,所以平时生气着急之后最容易出现“心口窝堵的慌”也就是“心下痞”的症状。气机停滞“心下”则整个气机运转过程就会变缓、变慢,甚至停滞。这时候就会间接出现“卫气不足,不能护表,再受风寒”的小青汤证。

经文中的“心中”,“胸中”,“心下”基本对应了现代医学中食管的上、中、下段。而食管的神经支配来自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食管的副交感神经主要是来自脑干疑核和迷走神经背核的迷走神经,调控食管的运动和促进腺体的分泌。来自脑干疑核的胆碱能运动神经元支配食管横纹肌。而来自脑干迷走神经背核的迷走神经副交感节前纤维到达肌间神经丛,与氮能抑制性神经元或胆碱能兴奋性神经元形成突触,再发出节后纤维支配食管平滑肌。食管的交感神经主要来自颈部神经节、胸椎6~10水平间的左右两侧交感干神经节、胸腹部内脏神经、腹腔神经丛等,神经末梢止于食管肌间丛,一些分支还会加入到迷走神经干中,这些交感神经不支配食管的运动功能,但能调节血管的收缩、食管括约肌的收缩节律、松弛食管肌壁、增强腺体分泌功能等。从神经支配上看食管功能的实现与传统中医的膀胱经所行处关系密切。

五、验案:01

案例一:丁某男74岁

食管下段及贲门占位性病变2月余

首诊:(年4月10日)

纳时觉噎,偶吐粘痰,大便正常,以前胃怕冷,现在怕热,起床前汗出多,胆结石。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7+),脉管炎(右下肢,年)病史。

心电图:1.频发室性早搏2.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血压/86。

舌诊:舌暗红苔薄白根罩*

脉诊:

左:寸关浮弦,沉有紧。

右:三部浮弦,沉有紧。

处方:

制附子30g干姜35g炙甘草15g桂枝25g白芍25g生半夏30g细辛10g五味子10g葛根45g炒栀子10g淡豆豉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生姜5片,7剂。

二诊:(年4月13日)

中间心率低至40余次,今日60余次,伴有心绞痛,余尚好。

噎减,打嗝几去,上方仅服1剂,血压:/90。

舌诊:舌暗红苔薄白略罩*

脉诊:左:三部(寸关)浮弦,沉有。

右:三部浮弦,沉有力。

处方:降香10g,檀香10g,3剂(加入上方)

三诊:(年4月17日)

心脏好转,疼去,仍偶不适,吞咽好转,胃中略不适。

舌诊:舌暗红苔薄白根罩*

脉诊:

左:三部略浮弦,沉有。

右:三部略浮

处方:

①上方继用加陈皮10g,4剂。

②降香10g,檀香10g,3剂。

四诊:(年4月24日)

吞咽已好转,打嗝几去,心脏偶闷,略见外感,乏力,流涕,夜间汗出,咽部觉干。

舌诊:舌暗红苔薄白根罩*

脉诊:

左:寸关略浮紧,沉有。

右:三部略浮紧

处方:首方加降香10g(后下),檀香10g(后下),陈皮10g,苏叶10g(后下),7剂。

按:现此患者仍在治疗中,饮食正常,进食无噎感,纳较前有增。

02

案例二:王某男73岁

食管癌

首诊:(年3月31日)

刻诊:食管下段贲门壁不均匀性增厚,纳后偶吐粘涎,纳食觉噎,只能进食半流食。大便一天一次,眠不佳,多梦,怕冷。ECG:电轴左偏,左室面高电压。

舌诊:舌淡胖苔薄白

脉诊/p>

左:三部浮,略紧,尺沉有,数

右:三部浮数

处方/p>

蒸附片30g干姜30g炙甘草15g桂枝25g白芍25g生麻*5g姜半夏20g炒栀子10g葛根45g莪术15g生姜5片,大枣5枚,3剂。

二诊:(年4月14日)

胃镜示:食管癌病理示:食管鳞状细胞癌。上方已服11剂,呕吐止,仍打嗝,纳食仍略噎,较前减轻,噎则打嗝,大便一天一次,眠多梦,入睡不佳。

舌诊:舌暗红苔白腻

脉诊/p>

左:三部浮(关),弦,沉有

右:三部浮,弦,沉有

处方/p>

上方去姜半夏

加生半夏30g,生牡蛎45g,7剂

三诊:(年4月21日)

呕吐止,仍觉噎,减。纳快则觉,打嗝去,仍难入睡,多梦。

舌诊:舌淡胖苔薄白腻

脉诊/p>

左:三部浮,弦,指侧。

右:三部浮,弦,指侧。

处方:上方加桑寄生25g,7剂。

四诊:(年4月28日)

打嗝去,噎去,咽部略觉不适,入睡略好转,大便正常。

舌诊:舌暗红苔薄白腻

脉诊:

左:三部浮,弦劲,沉有力

右:三部浮,弦,沉有力

处方:

上方继用,14剂。

按:此患者现仍在治疗中,服药近两月时,自觉“噎、吐”症状完全消失,随又做胃镜复查,较前胃经结果略见好转。

总结:

经临床多例病例观察,“解噎汤”对于缓解食道癌“进食困难、呕吐、嗝气”等症状确实有效。但只能从延缓寿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下一步治疗提供方便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对于完全治愈食道癌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