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治疗是食管癌治疗的常用手段,但临床上很多患者在就诊时已是中晚期,病情条件往往不支持直接接受手术治疗,因此新辅助治疗就为这些患者提供了接受手术治疗的机会,同时也有望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本期我们将分享一例免疫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助力III期食管鳞癌患者实现pCR的病例,为临床实践打开思路。
陈啸风教授
医院
胸部肿瘤外科主治医师
福建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组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通路学组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青年委员,医院食管癌MDT专业组秘书。
基本情况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72岁。
主诉:进行性吞咽困难1月(目前仅进食半流质)。
治疗前检查:胃镜示:(距门齿约25cm)见一片状红斑;(距门齿30-38cm)见近环周不规则肿物,表面破溃糜烂;病理示:(距门齿约25cm)原位鳞癌,(距门齿30-38cm)。食道钡透提示:胸中下段食管管腔狭窄,长约8.4cm,局部管壁僵硬,边缘及粘膜不规则破坏,对比剂通过缓慢、潴留。食管CT:考虑胸中下段食管癌并左锁骨区、纵膈及右肺门多发淋巴结肿大。
全身PET-CT:考虑胸中下段食管癌;纵膈1R、1L、2R及8区淋巴结,葡萄糖代谢稍增高,转移可能性大。
既往史: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最高血压达/90mmHg,口服氨氯地平1#qd降压,血压现控制好;糖尿病1年,最高空腹血糖16mmol/l,口服降糖药,血糖现控制好。
诊断
食管胸中段鳞癌(cT3N2M0III期)
治疗经过及疗效评价
术前新辅助化疗+免疫治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奈达铂+替雷利珠单抗mg,术前治疗2个周期。
术前食管CT检查:胸中下段食管癌并左锁骨区、纵膈及右肺门多发淋巴结肿大,较前退缩。
食道钡透:食管癌化疗后,与旧片比较,食管病灶明显消退,胸下段食管管腔狭窄长约7.5cm,管壁僵硬,扩缩受限,边缘较前光滑,粘膜紊乱见修复趋势,钡剂通过缓慢。
手术经过:在全麻下行胸腹腔镜食管癌三野根治术、空肠造瘘术;术中探查见:胸腔无粘连,无胸水,肿瘤位于胸下段,约6.0x2.0cm,未侵出外膜。
术后病理评效:pCR。(食管胸中下段)食管壁全层见大量角化物伴多核巨细胞反应,符合中-重度化疗反应。标本上、下切端及另送“上切端、颈段食管”未见癌。“左”LN2/6,“RecR”LN1/1见大量角化珠伴多核巨细胞反应,考虑为化疗后改变。
贲门旁LN2个、“1组”LN2个、“2组”LN1个、“3组”LN2个、“7组”LN2个、“8组”LN1个、“”LN4个、“”LN6个、“”LN5个、“右”LN3个、“左”LN1个、“tbl”LN10个,未见转移癌。
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血常规、生化、甲功、心肌酶谱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病例总结
本例患者为72岁男性,确诊为食管胸中下段鳞癌(cT3N2M0),于年5月27日、年6月23日以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奈达铂+替雷利珠单抗mg方案治疗2周期,年7月29日在全麻下行胸腹腔镜食管癌三野根治术、空肠造瘘术,术后病理评效pCR。治疗期间,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王枫教授
医院
副主任医师,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委员,福建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常委,福建省抗癌协会食管癌青委会主任委员,福建省医学会肿瘤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医学会胸外科分会肺癌学组委员,福建输血协会肿瘤患者血液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临床肿瘤学诊疗分会常委,福建省医学会胸外科委员会委员,中华消化外科杂志菁英会委员,中华消化外科杂志审稿专家,从事本专业20年,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及省部级课题多项,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撰写SCI及CSCD论文10余篇,多次在全国及区域手术视频比赛获奖。
专家点评
临床中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多已是中晚期,通常直接接受手术治疗的机会较少,同时术后的生存率往往不尽如人意,有些患者甚至出现术后局部复发或转移,而新辅助治疗的应用,能够为患者疗效提供更好的保证。目前,临床常用的新辅助治疗方法为传统放、化疗,随着免疫治疗在食管癌领域的应用,以免疫联合治疗方案进行的新辅助治疗方案也体现出其优势。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实践近年来可谓“多点开花”,在食管癌二线、一线的治疗中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以替雷利珠单抗为例,RATIONALE研究[1]结果在去年ESMOAsia公布并于今年6月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ClinicalCancerResearch上正式发表,这一研究结果也是全球首个免疫联合化疗一线治疗食管鳞癌的证据。此后在今年ESMO上更多研究证据也进一步说明了免疫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食管癌这一探索方向的正确性。而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作为不可切除、局部晚期复发性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一线治疗Ⅲ期全球多中心研究(RATIONALE研究)也正在顺利进行中。
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