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我,《新华日报》
今天83周岁了
读者朋友,谢谢你
谢谢你陪我度过了又一个春秋
年1月11日
我党怀着对“新华”的美好憧憬
将我于武汉正式创刊
穿过历史的河流
今天我仍能清晰地回忆起
当时我的澎湃心情
那天,我立志
“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战斗中,
做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份全国性政治机关报
我由周恩来同志亲自创办并直接领导
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中
我在南京筹备,在武汉问世,后转入重庆出版
年2月我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年4月30日,南京解放后的一个星期
我以新身份:“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复刊
到了年,随着南京市、苏北行政区
和苏南行政区合并成立江苏省
那年11月1日
我正式更为“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
开始记录江苏的建设发展
组织关系上的变动
从未改变我与人民同行的心
在成长的日子里
我已由1张报纸发展成为
下属14张报纸、8份刊物、13个新闻网站、
9个移动客户端、1份手机报、个微媒体账号
以及拥有30家参股和控股公司的现代传媒集团
而我的员工,也由开办初期的五六十人
发展为现在的余人
我走过了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见证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程
记录了改革开放的澎湃潮声
倾听着小康社会的铿锵步伐
我的光荣历史
都源于新华人的砥砺奋进
今天,我83岁了
你的表白,我都在认真地倾听……
爱你
因为你,我踏上了摄影的道路
用镜头来记录看到的一切是我的使命
是你,勾勒着我一生的印记
陈哲:年进入新华日报社,先后在新华日报社下属江苏农民报、新华日报人事部、新华日报美术摄影组工作,年离休。
离休后的陈哲保留着每天看《新华日报》的习惯
年秋,我从阜淮中学被选调到在盐城出版的盐阜大众报参加工作,不久又调入华中新华日报电台。年,我调入《苏北日报》,年《苏北日报》、《苏南日报》和南京《新华日报》合并为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后,我也进入到新华日报社工作。年时,报社选派我到北京参加新华社和中央民族画报社举办的摄影培训班。近一年的摄影学习,改变了我的一生。从此,我踏上了摄影的道路,在报社工作期间我拍摄过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多名中央领导人及外国政要。
我的摄影任务基本都是时政新闻类,年2月底到3月初,叶剑英陪同西哈努克访问江苏,南京、无锡、苏州几十万人夹道欢迎。那个场景非常震撼,作为摄影记者,当时我的心情和几十万群众一样激动。年7月,常州洪水,李鹏来江苏视察;年,基辛格访问南京;年,邓小平陪同金日成访问南京……每一次重大活动,我都活跃在现场,想方设法拍到角度最好的照片。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曾有过4次拍摄周恩来总理的机会,印象最深刻的是年6月,周总理陪同外宾参观南京长江大桥。当时接到这个拍摄任务时,我还是有些紧张的,因为参与拍摄的中外记者很多。总理参观完长江大桥后,还要和外宾在大桥上合影。当时外事部门提前为摄影记者准备了一辆卡车,以便大家选角度拍摄,我挤上车的前排拍了两张,发现总理谦逊地站在了靠边的位置,我赶紧跳下卡车,让外办同事请总理和外宾一同站在中间再拍一张。我又上车抢拍了几张,才算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回来发稿时,我特意留下了一张总理站在旁边和总理在中间的照片,以纪念这次拍摄经历。
陈哲拍摄的周恩来和外宾在南京长江大桥的合影
20世纪七十年代,新华日报社就拥有非常先进的摄影器材了,可以说在全国省级媒体中处于领先地位。当时哈苏照相机、莱卡相机我们都有,胶卷则是英美进口的彩色胶卷。在《新华日报》80周岁生日时,我把自己用过的相机都捐给了报史馆,让它们在那里继续诉说摄影人的故事。
我就是一名摄影记者,我的工作就是用镜头来记录我所看到的一切。我始终认为,写文章、做学问、做人、做事,都要至真、至善、至美。离休后,我仍每天在家看《新华日报》。我时常能感到作为新华人的骄傲,祝福人才济济的《新华日报》一年比一年好。
爱你,是因为你让我不断学习
每一次岗位的更替
是考验、是历练、也是收获
让我看到了身上无穷的潜力
徐仰古:年进入新华日报社,先后在新华日报编辑部、行政出版处储运科、行政科、基建科、新华日报机关党委、新华日报印刷厂工作,年退休。
年,徐仰古在研究新款印刷机器
年,我由部队退伍来到新华日报社工作,当时我对《新华日报》十分憧憬,觉得能来此工作是一种光荣。最初,我被分配在新华日报编辑部,需要上夜班校对稿件。工作一年后,我被调到当时的“农村处”当编辑。那时我的领导叫钱能训,他对我帮助很大。稿子怎么看,新闻怎么写,什么稿子能用……他都手把手教我。这一阶段,我学会了许多知识,比如:选稿首先要看新闻性、编稿要尽量保留原稿的风格、改稿要让稿子更精炼、如何把最有用的材料“挖”出来……我很珍惜在“农村组”的这段工作时光,它让我体会到身为一名新闻记者的荣光。其实我很舍不得离开一线记者的采编工作,但是组织上安排我到哪工作,我都会听从调遣,尽职尽责。
后来,我又在报社的许多管理岗位上工作过。要说让我感情最深的,就是印刷厂。从到印刷厂赴任至最后退休,我前前后后在这里工作了18年。做印刷厂的厂长压力很大,印刷厂看似是一个边缘部门,其实对于一份报纸的信誉和效益至关重要。报纸要“出早报、出好报”,这对编辑、出版和印刷的环节都有很高的要求。我刚到印刷厂时,还是铅字印刷时代,正是工人一个个手动排字,才让报纸每天与读者见面。年底,我们引进了3台来自德国的高速轮转胶印机,年元旦,报社历史上第一批彩报诞生。也是从年起,在华东九报印刷质量友谊竞赛中,《新华日报》连续9年获第一。在印刷厂工作的这些年,我每天都十分谨慎,即便夜里不值班,也睡不踏实。若是在家接到电话,无论多晚,我都会赶去厂里。很欣慰的是,我在印刷厂履职期间,印刷厂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和事故,印刷质量受到普遍好评。
徐仰古和老伴一起参加了“春华秋韵”合唱团
退休后,我和同为新华职工的老伴一起加入了集团为离退休员工组建的合唱团“春华秋韵”。现在,我们常回报社排练,见到过去的同事,他们会跟我打招呼:“老徐,来啦!”每次回来,我都感到很是亲切。
在我心中,新华日报社是一个很好的学校,我在这里做过许多岗位,也学到了许多东西。我对这几年报社提出的“新华红”和“新华拼”十分赞同,我们既要发扬《新华日报》的光荣传统,也要有一种“拼劲”。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华人要把潜力都发挥出来,在这所学校,收获自己的精彩。
爱你,是因为你的生生不息
我一路成长,从懵懂到认同到以你为豪
我勃发的好奇心
永远和时代的潮流站在一起
王晓映:年进入新华日报社,先后在出版部、时政部、文化部工作,现为新华日报全媒体社会新闻部主任
王晓映参与报道全国两会
大学毕业后,学习新闻的我进入新华日报社。一进报社,就被分配做了一版版面编辑,上大夜班,这跟我的想做记者的职业预期有很大差异。但现在想想,做了4年的要闻编辑对我的锻炼非常大,让我建立了大局和宏观意识。后来,我转到了时政部,开始有了采访机会,我非常珍惜。时政部的工作很累,尤其是每天要写的大部头综述。那时,我还不怎么会写稿子,就要开始写综述了。就像连走都还不会走,就要去跑马拉松,像用鞭子抽出来赶出来似的。回过头想,正是这种超负荷的锻炼,极大地锻炼了记者要具备的最重要的逻辑体系的建构能力。还有,时政部的稿子,要经过多重把关,对于新记者来说心理压力很大,真的是做梦都梦见我在被要求改稿子。我想,我采访、写稿和抗压的能力,就是这样被锻炼出来的吧。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新华日报》70周年的时候,我和翟慎良老师去重庆采访化龙桥老报馆。当时旧址还没翻修,我们在山坳里,看到一些破损的建筑残骸,因为没有路,我们从山顶滑下去。在重庆,我们还采访了一些健在的报童,了解当时《新华日报》的历史,比如在山里发水时,人们如何坐着船把印刷的机器运出去的细节。可以说,我们对新华的感情和认同是这样培养出来的,《新华日报》就是这样从过去一路走来的。后来,我做了许多和报史相关的事情。比如,最近我们的报史馆要改造升级要做新的纲要,我被抽调去做纲要组的执笔者之一。另外,报社楼下有一个新的雕塑在《新华日报》83周年当天揭幕,雕塑的释义我也参与了撰写。此外,我们还将出品一个话剧,主题也和《新华日报》的报史相关,我也参与了其中的策划创意。
采访中的王晓映
可以说,开始我是懵懵懂懂地进了《新华日报》,在这里跟她共同生长,我的职业训练和人生的一大部分都是跟《新华日报》共生的,现在又亲手参与许多跟报社相关的事情。一路走来,从懵懂到认同到自豪,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在和《新华日报》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去拥抱新生事物,还要保持一颗永远好奇的心,这是一个新闻人的基本的素质。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心中的《新华日报》,我觉得就是“生生不息”。83年间,无论是早期在恶劣环境中的坚持出版,还是后来在出版、印刷技术变革时的不断革新,到几年前报业低谷时的转型升级,《新华日报》一直在生生不息。作为新华人,我一直用好奇心去拥抱新生事物,去学习新本领,和潮流拥抱,积极投身融合转型。我想,当我们和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就一定会生生不息。
爱你,是因为在你身边
我可以在前方“冲锋陷阵”
用手中的笔
做真正有助于公众利益的事
高启凡:年进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先后在新华传媒智库、新华日报内参部工作,是一名舆论监督记者
高启凡在查阅资料
作为一个南京人,我从小懵懵懂懂地知道《新华日报》在历史上是一份进步的报纸。在加入《新华日报》之前,我的工作是舆情分析师,接触最多的是新闻舆情。在这一“幕后”的工作中,我越来越羡慕在前方“冲锋陷阵”的记者。
我有有幸入职新华,加入了新华传媒智库,主要是负责舆论监督和研究性的报道。对一个年轻记者来说,做舆论监督并不是很容易。记得有一回,我去调查一个村庄多年没解决的自来水问题,中间遇到了不少挫折和阻挠。但是报道出来后,很快这个村子就通了自来水,可以说的确是解决了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