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擦什么药膏好 https://m.39.net/disease/a_6160465.html阅读提示
近日,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明确要求从严控制、严格管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特别强调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严禁收取任何费用。
名目繁多的竞赛,曾经一度被用于评价学生学科特长能力,而且还成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在中小学“择校热”现象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既增加家庭负担,也损害招生公平。
在更加严格的政策下,竞赛能否回归正途?
无处不在的竞赛
“1、2、3……23!”看着桌上厚厚一摞获奖证书,石家庄市桥西区的周女士长舒了一口气。
做了六年全职妈妈,获奖证书成为周女士陪女儿一起奋斗的最好见证: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小学高年级组复赛一等奖、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青少年人工智能编程水平测试五级(优秀)、石家庄学而思“行程能力大比拼”二等奖……
这些天,周女士正在将这些证书分门别类整理,学科类竞赛放最上面,艺术类比赛放中间,后面跟着社会实践类证书,再加上孩子的小学毕业照、小学生手册复印件,装订成册,送到石家庄各热点初中。
“这份简历看着挺厚实,其实还差点火候,有的孩子数学、英语、写作类的竞赛证书更多,分量更重。”反复对比,周女士还是有点遗憾。
这么多竞赛是通过什么渠道参加的?
周女士介绍,有的竞赛通过辅导机构组织报名,有的在家长群里发通知,有的直接推送短信,还有的通过学校层面组织。
在记者采访的短短半小时内,周女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