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癌饮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论读者对作品的解读与再创造51552 [复制链接]

1#

论读者对作品的解读与再创造


【摘 要】读者对作品的解读是在文本基础上能动的参与再创造的过程。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包含了三个阶段,即读者与作者的三次对话;读者对文本的创造包括对已言文本和未言文本的创造。读者在能动的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感悟、想象、联想等手段,为文本注入了新的活力,不断丰富作品的意蕴。


中国论文


【关键词】读者;文本解读;再创造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15)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其著作《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世界、艺术家、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构成。对读者这一要素的阐述,艾布拉姆斯这样说道:“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作为文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影响着文本的存在意义,决定着文学活动的完整性。没有读者的参与及对作品的解读,作品就没有意义和生命。所以读者对作品的解读以及读者对作品的再创造这一活动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


一、读者对作品的阅读:读者和作者的三次对话


阅读是由阅读者根据自身不同的需要加以调节控制的。在读者对文本进行主动解读的过程中,作者是信息的发出者,文本是媒介,读者则是解读的主体,决定着解读文本的动机、目的、方式等。作品的意义存在于读者的解读中。


在读者有阅读需求而尚未参与进文学活动之前,作为接受主体,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即“期待视野”。当读者带着期待视野进入阅读时,就已经影响了他阅读的内容方向。在此基础,读者对作品进行阅读,寻求与自身期待视野相契合的信息,作品中传达的信息被读者所接收,这是读者与作者的第一次对话。在读者的期待视野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解析,要达到这样的认同与读者自身的阅读水平、鉴赏能力,心境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理解认同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的第二次对话。在读者对作品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与认同的基础上,倘若读者被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深深打动,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心理感应,即为“共鸣”,也意味着已经较完全的接受了作者的作品主张。这是读者和作者的第三次对话。在一般阅读过程中,读者与作者的第一第二次对话都较容易建立和实现,而第三次对话――共鸣的产生,则需要更多更复杂的契机。


(一)读者对作品的再创造


读者对作品的再创造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对已言文本的再创造和对未言文本的再创造。已言文本就是已经被作家创作出来,以文字符号形式呈现给外界的文本。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可以被读者直接感受到的文字文本,如简单直接的动作描写和某些作品中准确数据资料的展示等;二是需要借助想象、联想等手段才能感受得到的文本。读者在阅读这部分文本时需要借助相应手段才能形成与文本描述相近似的场境。比如:“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山水甲天下》)当读者读到“桂林的山真奇呀”时并不能在脑海里对桂林的山产生深刻的印象,即使作者以“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等比喻已经进行了进一步的描述,读者依然无法有深刻的印象,此时就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和联想等手段去还原或者弥补文本的不足,而读者发挥想象和联想的过程就是读者对文本再创造的过程。


波兰现象学阐释学家罗曼?英伽登在《艺术和审美的价值》中指出:艺术作品“自身包含有显著特征的空白,即各种未定之域。它是纲要性、图式性的创作,而且,它所有决定因素、成分或素质并不都已实现,其中有些只是潜在的。所以,一部艺术作品就需要一个外在于它的动因,这就是一位观赏者。为了使作品具体化,观赏者通过他在鉴赏时合作的创造活动,促使自己去解释作品。”简言之,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总有余留一些欲说将尽未尽的部分。我们把这部分称为“未言文本”。作品的未言部分一般包括文本所叙的事件或轨迹的突然中断和文章结尾并没有结局的未述部分。未言部分往往是沟通作者创作意识和读者意识的桥梁,更是作家对作品的意境层面的寄托。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批评赏析延伸了作家对作品所寄予的艺术期望。


读者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是艺术的提高和升华过程,不同的读者、时代,民族和文化背景等等,这些因素都给文本作品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意蕴。作者创作文学作品也正需要得到不断的解读和再创造才得以保持并发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美] M?H?艾布拉姆斯. 张照进,童庆生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宋红.读者对文本的创造[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2(3).


[3]赵永生.论读者对文本的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9).


[4]李幼奇.文学空白审美特征初探[J].中国文学研究,1993(01).


[5]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李会娜(1992-),女,汉族,集美大学文学古代戏曲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戏曲文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