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食管癌诊疗也迎来全新时代。此次版《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更新的最大亮点即明确了免疫治疗在食管癌的最新治疗地位,值此之际,CSCO食管癌专家委员会进一步开展“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巡讲”,旨在解读食管癌指南更新要点,探讨领域前沿进展。年9月5日,由CSCO食管癌专家委员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承办的“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巡讲湖北站”完美收官。大会主席由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袁响林教授担任,医院樊青霞教授担任荣誉主席,携手湖北省和河南省多位大咖聚焦食管癌诊疗指南,助力食管癌的规范化诊疗发展。
主席致辞
会议开始,袁响林教授进行了开场致辞。袁教授表示,食管癌是我国常见肿瘤之一,但我国食管癌病理类型与西方国家显著不同,西方国家是以腺癌为主,而我国是以鳞癌为主,因此,治疗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并不能完全借鉴。近年来,随着我国学者对食管癌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中国证据也开始出现。此次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巡讲包括外科、内科和放疗篇,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提高大家对食管癌的认知和临床诊疗水平,并预祝此次大会圆满成功。
本次指南巡讲分为指南解读和病例实践2个专场,指南解读专场邀请到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邱红教授、医院陈永顺医院韩光教授担任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江科教授、医院王峰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庄亮教授教授分别从外科、内科、放疗三个方面对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进行了精彩解读,华中医院刘翩教授等多位学者从专家视角进行了探讨。病例实践专场邀请医院廖正凯教授担任主持,医院周然医院黎小兵医师也从晚期食管癌免疫治疗的角度分享了食管癌的优秀病例及经验,医院雷金菊教授等多位专家参与了病例讨论。
01
聚焦指南篇
?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解读-外科篇
江科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
江教授首先为大家演示了一场精彩的新辅助免疫+化疗三周期3D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并介绍了此次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外科部分的更新点。目前食管癌新辅助治疗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江教授也对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最佳适应症、达cCR的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未达pCR患者的后续治疗以及联合免疫治疗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并指出,CROSS研究奠定了新辅助治疗的基石,目前尚无指南推荐I-II期患者进行新辅助治疗,但手术做的足够好(真正的R0切除),新辅助放化疗的优势可能会变小;新辅助治疗后尽管患者达到cCR,仍然建议手术治疗;由于术后pCR患者复发率为13.9%~17%,未达pCR患者复发率高达42%,因此新辅助治疗后还需进行定期复查和后续治疗;并表示虽然新辅助免疫治疗前景光明,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手术时机的选择、疗效评价标准以及免疫相关Aes等相关问题的处理。江教授最后展望到,目前已有临床研究显示了免疫治疗单药或免疫治疗+化疗新辅助治疗的可喜疗效,但目前的研究尚在探索阶段,期待III期研究的最终成果,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言论尚早,但已有探路者先行,有路,才能窥见远处的风景。
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解读-内科篇
王峰教授
医院
王教授指出,年全球食管癌新发病例为57.2万,发病率居第7位,死亡病例为50.9万例,死亡率居第6位。我国是食管癌大国,但5年生存率远不如日本和韩国,因此,我国食管癌的规范化诊疗仍有待进一步提升。王教授从局部晚期食管癌内科指南推荐、复发转移食管癌内科指南推荐、晚期食管癌靶向治疗指南推荐、以及晚期食管癌免疫治疗指南推荐等4个方面进行了解读,最后总结到,我国存在大量未被满足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人群,应鼓励患者参加临床研究;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治疗仍是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食管癌后线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方案选择;此次指南更新最大的亮点为免疫治疗成为二线标准治疗,免疫治疗已进入到更前线的研究和治疗,但挑战与机会并存,有效人群的筛选、如何扩大获益人群以及联合治疗模式仍是未来免疫治疗需要探索的方向。
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解读-放疗篇
庄亮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庄亮教授:庄教授表示版CSCO食管癌指南放疗核心思想为合理评估,达到治疗效益最大化;该指南以疾病分期/分类为中心,对于可切除食管癌采用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和术后辅助放疗手段,不可切除食管癌采取根治性放疗/放化疗进行治疗。并指出,由于单一局部治疗治疗方案可达到疗效平台,新辅助治疗尽可能在术前使肿瘤缩小,为提高切除率创造条件;术后辅助放疗可提高淋巴结有转移患者的生存率,回顾性研究也表明术后辅助同步放化疗可能比术后辅助放疗更能使患者生存获益;并推荐所有食管癌放化疗患者在入院后行营养风险筛查、营养状况评估和综合测定。
02
共享病例篇
免疫治疗在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周然医师
医院
周医师分享了2例食管癌免疫治疗的诊疗经过,第1个病例为免疫联合化疗在晚期转移性食管癌一线治疗中的应用:患者为老年男性,诊断为食管中下段鳞癌,纵膈、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IV期,PS评分为0分,该患者入组了“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紫杉醇+顺铂对比安慰剂+紫杉醇+顺铂作为晚期食管癌的一线治疗”的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之后患者出现免疫相关性皮疹,确定患者入组的是免疫联合化疗组,治疗6个周期,疗效评价为PR,后又接受免疫单药维持治疗,10个周期后疗效评价为CR。周医师最后总结到,卡瑞利珠单抗在食管鳞癌二线治疗的研究数据不逊于KEYNOTE-研究,更适合中国人群,无论PD-L1表达均获益,与化疗联合一线用于食管癌的疗效更值得期待。第2个病例为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在PS评分差的复发性食管癌一线治疗中的应用:患者为中年女性患者,食管癌根治术后出现腹膜淋巴结转移,局部椎体受侵,营养状态差、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中度贫血,PS评分为3分,NRS评分为7分,那么,下一步该如何权衡效果和不良反应呢?周医师指出,考虑到患者非高龄、无脏器功能不全、肿瘤的负荷和特殊部位导致PS评分差、免疫治疗血液学以及消化道不良反应低,可以尝试免疫治疗,基础研究表明,抗血管生成联合免疫可以协同增效。因此给予患者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全身治疗,并给予降钙、止疼、输血和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4个周期后疗效评价为PR,肿瘤负荷缩小、贫血、饮食和营养状态均有所改善,PS评分为2分。在下一步治疗中,周医师思考到,患者在可耐受的情况下可考虑联合化疗,能达到快速缩瘤的目的;局部放疗也可考虑作为缩瘤的一种手段,但与免疫治疗联合能否1+1>2尚需探索;该病例也提示到,对于PS评分差的患者,免疫联合靶向的去化疗模式也值得临床的进一步研究;免疫治疗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联合用药模式和如何通过潜在生物标志物筛选出获益人群。因此,免疫治疗未来在食管癌治疗中仍任重道远,但未来可期。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在晚期食管鳞癌的临床应用
黎小兵医师
医院
黎医师分享了1例免疫联合化疗在晚期食管鳞癌中的诊疗经过,患者确诊为食管鳞癌(cT4N1MO,IIIC期),在外院行GP化疗2周期,经开胸探查术,后又行GP化疗2周期和食管瘤床及淋巴引流区放疗,之后又行GP化疗2周期,出现病情进展。后在我院诊断为食管鳞癌cT4NOM1,IV期,行卡瑞利珠单抗+TP方案治疗,2周期治疗后患者吞咽困难等症状较前明显改善,*副反应可耐受,之后由于疫情原因患者失访。黎医师最后总结到,免疫检查点治疗已成为晚期食管鳞癌的重要治疗模式,国产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以及可耐受的*副作用,免疫治疗在食管癌中的治疗潜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目前还缺乏预测疗效的标记物筛查,未来还需优化治疗模式以及*副反应的处理。
大会主席总结
病例分享后,袁响林教授和樊青霞教授对与会精彩报告、病例展示以及讨论专家表示感谢,并表示此次会议不仅介绍了食管癌的最新诊疗进展,也分析了目前诊疗中所存在的争议性问题。去年CSCO食管癌诊疗指南首次发布就引起了广泛的